#追光影的人# SONY 索尼 全幅微单FE系统镜头选购建议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索尼全幅微单,FE系统的镜头也慢慢多了起来,本文不考虑转接,将对FE原生接口镜头以4个等级进行评级:
1.大师级:画质不说了,均为同类镜头的*级水准,体积和价格都不在乎的职业摄影师或土豪首选。
2.推荐级:本文的重点。性价比高,画质优秀,体积合理方便携带,多数人首选镜头。推荐级别的镜头可能不是*级,但具备和*级镜头接近的素质,售价良心,将给予强烈推荐。
3.提名:性价比不太好,也许不是最佳选择,因此仅仅提名,有特别需求的可以入。
4.不推荐:画质一般或性价比太低,不建议选购。
一、超广及广角
超广镜头可以实现比较大的视野拍摄,一般用于风光拍摄,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广角那种视觉冲击力的。
强烈推荐级:Sony FE Carl Zeiss Vario-Tessar T* 16-35mm F4 ZA OSS

在这款发布之前,很多玩家转接小巧的福伦达vm15/4.5手动头等实现超广,但是也有难以避免的红移问题。这款镜头518g,7片光圈,5片非球,3片ED。最大的优点是16mm光圈全开可用。对于风光来说,F4的光圈也是足够,除了16mm非常优异外,35mm端收到F5.6也非常不错,在白天也可以凑合着扫个街,F4顶上去还是有一定的背景虚化,算是一镜多用。金属对焦环、变焦环,畸变控制也还可以。大家经常抱怨大法贵,但目前这款售价在6300左右,不仅价格算是可以和其他原厂超广变焦F4镜头持平的价格了,而且性能小胜:
如果是一个人的旅行,只能选一只镜头,我会选择这只。虽然超广有比较夸张的透视的问题,但仍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放张标准的旅游照,16mm端jpg直出无后期:
35mm端,jpg直出无后期:
风光头和其他的不一样,不能不提其抗眩光能力,在T镀膜加持下,顶着大太阳也还可以接受,16mm端jpg直出:
强烈推荐级:Sony FE 28mm F2

新人首选定焦。9片光圈,3个非球和2个ED,金属材质,画质非常不错,焦外也没有二线性现象,体积小巧只有200克,9片圆形光圈叶片,49mm的口径也很节省滤镜的钱,F2的光圈也可以应付大多数情况。对于新手来说,28mm焦距不会出现超广角镜头强烈的透视效果,相比传统的35mm人文焦段可以在画面中容纳更多场景,和手机视角一致,非常适合不知道自己选什么焦段的新手。除了也许色散略差,但关键是仅售2300元左右的价格,以至于这只定焦有点新人福利了。另外这款还可以外接价格1500不到的超广角转换器SEL075UWC,实现21mm的超广视角,而且在无金属触点的情况下,装了它相机居然会自动修改EXIF,真是不知道怎么实现的,也算是大法黑科技了。鱼眼转换器也有,但是用的人更少就不提了。样张F2.8拍摄:
大师级:Sony FE 16-35 F2.8 GM(未发布)
应该在17年发布,有需求的可以关注下,我个人认为风光头多数情况会上架子不用这么大光圈……
大师级:Carl Zeiss Batis 18mm F2.8

口径77mm,2ASP+2ED ASP+5ED镜片,一共11个镜片居然有9个特殊镜片,这种组成可谓阵容豪华。出自蔡司的堆料镜头自然效果卓越,330克的重量也非常不错,镜身OLED显示屏B格更高,当然近万元的售价也并不便宜,FE卡口超广的退烧之作。
Zeiss.com官网样张:
大师级:Carl Zeiss Batis 25mm F2

目前售价在7500元左右,335g,口径67mm,特殊镜片的用料虽比18mm稍少,但10个镜片里面6个特殊镜片同样是堆料之作,广角*级水准。图片来自蔡司官方Flickr,Sony A7R, ZEISS Batis 2/25, f/2, 1/30 sec, ISO 500
图片来自蔡司官方Flickr,Sony A7 II, ZEISS Batis 2/25 ;作者:Michael Semaan
大师级:Carl Zeiss Loxia 21mm F2.8
Loxia系列最值得买的一只了,成像效果出色,畸变也非常不错,应该是除了Batis18mm这只堆料头之外超广里面最好的一只定焦镜头。400g不到的重量,4个非球1个ED,滤镜口径只要52mm,不带遮光罩的情况下和55 1.8体积略小一点,但基本差不多。水货价格不到9000,还是有点小贵。虽然是是手动头,但是对于这个焦段的风光头来说这点还可以接受。
提名:SAMYANG AF 14mm F2.8 ED AS IF UMC

自动对焦头,电子对焦环,应该是FE系统里面最广的了。其镜头长为97.5mm,重505g,14mm焦段,对角线视角达约113.9°,最近对焦距离为200mm,有7片光圈叶片,最小光圈为F22。其采用10组14片结构,其中包含3枚非球面镜片和2枚ED镜片,并采用UMC超级多层镀膜,用来纠正视差、相差以及控制色散。(不好意思这段是抄张大妈前几天小编写的照相馆 No.14,原文的错别字已经修改,希望小编们用心啊,哈哈哈)
二、35mm人文焦段
人文焦段,扫街的最好焦段,超大光圈下也可兼顾人像,用途比较万金油的黄金焦段。
推荐级:空缺
说实话,FE系统的35mm端是我目前最不满意的,也只有2款选择。但这又是一个经典焦段,进可攻退可守,如果相机只能搭配一只定焦镜头,我会选择35mm。也希望适马等副厂早日推出35mm 1.4 FE卡口镜头。2016年,适马CEO山木和人在接受色影无忌、Focus Numerique采访时候表示”我们一定会推出FE卡口镜头“、“FE卡口前景光明,是的,我们将在未来推出FE镜头"。希望副厂的加入能改善目前在FE系统在35端目前尴尬(gui)的情况。
大师级:Sony Carl Zeiss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

售价9000,660g,3片非球,9片光圈叶片,体积也不小,当然土豪们和职业摄影师是不会在乎的。除了优异的画质外,无极式光圈也是一大特点,非常适合视频。镜身上有一个CLICK控制键可以调整为无极式or普通的跳跃式,甚至可以调整在两者之间,也算是索大黑科技的另一体现吧。缺点是大光圈下有一定的色散,当然不修正色散有时是为了避免修正所带来的其他光学问题,毕竟锐度后期是无法挽救的。对焦采用了DDSSM直驱超声波马达,对焦速度非常不错,F2.8下就能得到非常优异的画质。即便是和适马35Art这只几乎已经打败了很多名厂35焦段的镜头对比,这款的镜头更追求画面整体一致的锐度,焦外也更好。如果是使用FE系统进行创作或职业的朋友,35mm一定是要最好的,这款镜头应该是你们必剁的。
提名:Sony FE Carl Zeiss Sonnar T* 35mm F2.8 ZA

120g,3片非球,7片光圈叶片。这只好像最近价格上涨了?目前售价3700元左右。胜在体积小巧的饼干头,适合对体积敏感的用户,但素质和28mm F2相近,而且光圈也只有2.8。如果这款与28mm 2300元的价格类似,我会认为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会将其列入推荐级。
不推荐:Carl Zeiss Loxia 35mm f/2
手动头,购买者极少,7000+的价格,画质和价格诚意均不足,主要的诟病是边角崩坏,实在有违蔡司定焦的表现和售价。
三、50mm标准镜头
此焦段适合人像、街拍,比较接近人眼的透视。由于这个焦段普遍价格便宜光圈又足,体积也易于接受,应该是销量最好的焦段了,很多人(漏了个穷字)唯一的定焦就是50mm。
强烈推荐级:Sony FE Carl Zeiss Sonnar T* 55mm F1.8 ZA

280g,3片非球,9片光圈,口径49mm,售价在4500左右。这只刚发布的时候,很多吐槽说别人家相同焦段和光圈的小痰盂、人光精只要600多啊,凭啥你要卖人家的7倍啊!!随后这款镜头跌了一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马上又涨回来而且官网断货……你问我为啥记这么清楚,因为我正好是在官网断货的时候买的……本来商量好的,奸商却直接坐地起价加200,入手时候比官网都贵……。
但是买镜头不能只看焦段光圈去比的,此镜头同价位没有对手,大家应该都知道蔡司4000美元的Otus 55mm F1.4,有人说这是一个Lite Otus良心镜头了,不过基本这确实是性价比最高的必入良心头。不提其他,仅是锐度分辨率就不是600多元左右的镜头能满足你的,何况还有一个蓝色的亮骚ZE标呢。它与新出的50mm F1.4 ZA相比,也许它在极端情况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焦外洋葱圈、大光圈下有色散……但仍然瑕不掩瑜,基本是90分和95分的区别。总体来说,这只镜头虚化效果出色,体积轻巧画质出众,甚至成为整个FE系统最值得购买的镜头,数毛党的福音,买买买!
现在多数时候我也是用这只镜头挂机的,一个是为了方便拍一同游玩的妹子,一个是由于FE系统的35mm端不给力(其实是穷),也可以用这只来扫街,也许并没有35mm那么经典和万金油,但是也多少减少了被摄人物的反感,能再稍微远处抓拍。官方样张:
本人样张,为了展示焦外虚化和光斑,jpg直出无后期:
大师级:Sony FE Planar T* 50mm F1.4 ZA

除了*级的素质,同样也要承受*级的重量……这款镜头我在索尼东方新天地的时候,当店员递给我50mm F1.4时,我还以为他给我的是85mm F1.4 GM……这款虽然不是GM系列,但同样有GM的光圈环,光圈叶片也有11片。总重778g,2个非球1个ED,口径72mm。官方样张:
不推荐:Sony FE 50mm F1.8

186g,1个非球,7片光圈,直径49mm。这款我不介意和小痰盂和人光精对比一下,虽然评分还是略占优势(可能是占着传感器的优势),但是卖人家2个的价格还是有点坑,而且焦外也一般般,关键是买这个还会想着55 1.8的,不如咬紧牙关加钱上卡宴一步到位吧。
不推荐:Carl Zeiss Loxia 50mm F2
手动头。如果没有强烈推荐的55mm F1.8,这只镜头也会有一定市场,几乎相同的价格和相同的光圈,素质也许有一决高下的能力……但是55的光辉已经彻底掩盖了他,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既视感。除了这款镜头DeClick功能可以实现无级光圈切换之外,实在想不出来不买55买这款的理由。 好像蔡司的Loxia 这个系列都很悲剧。
四、85mm~135mm大光圈人像焦段
俗话说的刀锐奶化(焦锐:焦内如刀割般锐利。奶化:焦外如奶油般化开),基本是这个焦段的明显特征。这个焦段一般用于拍人像妹子等,如果你专注于人像摄影,那么一只85焦段的大光圈镜头是必不可少的。
大师级:Sony FE 85mm F1.4 GM

820g,3片ED,1片非球,直径77mm。万元的价格,人像大师必备头,具有11片光圈,另外这款镜头机身上带对焦锁定按钮,建议在机内设置成人眼追焦,拍人像非常方便。我个人认为这是FE系统里面最完美的镜头。GM系列在索尼的定位是*级镜头,主打特点一个是满足高像素或是未来更高像素的机身,另外一个主打则是柔美的焦外。50ZA和85GM也都一样都是属于人像*级镜头。至于二者如何选择,我认为50ZA无疑用途更广,但85GM人像是优于50ZA的。更多实拍照片大家可以移步胡渣大神的帖子,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官方样张:
推荐级:Carl Zeiss Batis 85mm F1.8

不到7000元,镜片设计图由于和腾龙的非常相似,所以坊间一直流传是腾龙代工,但根据Batis系列的风格,比如自动对焦、OLED和比腾龙好的多的做工,我更倾向于是蔡司买了腾龙的结构设计。
虽然光圈比GM系列的光圈少了一级,大光圈下的暗角也大一些,光圈也减少到9片,但重量比GM也轻了接近350g,达到475g,镜身也带OLED显示屏。B85有点所谓的猫眼焦外,而85GM的焦外更圆。但这两只都是很不错的人像头,如果受不了85GM的价格,这款也是很不错的,毕竟有着3000多元的价差,而且体积和重量更容易让人接受。Batis 85镜头自带防抖功能,因此尤其使用A7或者A7R不带五轴防抖的机身,由于镜头光学稳定器的原因,我更推荐Batis 85。
提名:Sony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虽然是微距头,但是也可以作为人像头客串使用。微距无弱旅,这款在最后的微距头上还会说,因为主力用途不是拍人像,所以仅提名暂时略过。
不推荐:Carl Zeiss Loxia 85mm f2.4 Sonnar
这只实在是太冷门了,对于人像头来说光圈也不够大,鉴于手动头和Loxia这个系列的悲剧特性,仅提一下,我也没见过……样张看着虽然不错,但目前国内B2C一家都没有卖,淘宝也居然只有2家在卖,所以还是不建议花9000多做小白鼠。而且索尼FE卡口的人像镜头非常不建议使用手动头和转接,因为会丧失眼部追焦的天然优势,这简直太好用了。
五、24-70mm标准变焦
懒人或者一些工作室职业摄影师干活的必备万金油焦段,这个焦段非常的实用,应该是全幅头出货量最大的变焦焦段了,几乎可以一镜囊括除了动物摄影和运动摄影外的各种题材。
推荐级:Sony FE 28-70mm F3.5-5.6 OSS

虽然光圈不是恒定,但素质也对得起价格,全新1500左右,二手不到1000元就能收到,这个价格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画质是CMOS和镜头的叠加,我们选一个基本没什么短板的CMOS简单的对比一下锐度,比如拿7R2和5DSR,分别4000w和5000w像素的机身,看看镜头能发挥什么样的实力,佳能
这只镜在7R2上和佳能红圈24-70L F4在5DSR上对比,除了畸变大了一点,锐度仍然是胜出的,再加仅仅一只狗头的价格,是非常好的入门变焦头。当然了,就像不推荐24-70L F4 用在5DSR上,我也不推荐这款28-70用在7R2上,但搭配A7、A7M2或者A7S,是不错的高性价比新手入门变焦头。A7R2的话,最好还是用更高分辨率的镜头,但基于很高的性价比,又是套头二手流传很多,这款镜头仍列为推荐级。
提名:Sony FE Carl Zeiss Vario-Tessar T* 24-70mm F4 ZA OSS

426g,重量还可以,7片光圈叶片。因为刚发布时官网高达7800的价格,差不多是FE里面被喷的最严重的镜头了。现在价格大概是5300左右,与佳能24-70L F4对比,画质差不太多,价格略贵些。虽然DXO数据只能参考,并不全面,但基本从刚才的DXO的测试数据也能看出来,他们都并不比1000多的28-70mm好太多。不做推荐是因为28-70实在是太超值了,其他品牌好像也没有这么超值的全幅变焦头吧,顺便提一句索尼另外一个A卡口残副良心头应该是DT16-50 F2.8吧。
大师级:SONY FE 24-70mm F2.8 GM

干活用的,抗眩光能力一流,与佳能24-70L 2.8 II代属于同级*级镜头。不过价格和重量自然是……非常感人,搭配微单有点头重脚轻。886g,直径达到了82mm,2片ED,3片非球。现在已经从发布的1.6万降到了1.4万,但个人感觉还是偏贵,希望无忌的M大师发力能帮忙把这款镜头价格黑下来,希望早日接近1.2万附近。
不推荐:Sony FE 24-240mm F3.5-6.3 OSS

这种一镜走天下的镜头感觉偏离了单反换镜头的意义,因此这类镜头无论哪家的一律不推荐购买。如果不想换镜头,也肯牺牲较大的画质,也许RX10类的机器更能满足此类人的需求。

但这只镜头……我还真帮我朋友买过一只,当然需求也比较特殊,他是会议跟拍,有的时候需要广角拍全景,有的时候又需要拉过去给特写,会场比较大,70mm拉过去是不够的,没有换镜头的时间,自然也配了独脚架。当然只是拍拍开会的上课的对画质也没那么高的需求,平时自己玩还是用定焦。所以还真是什么需求都有,但一般来说除非需求特殊,否则此类镜头不推荐。
六、远摄变焦镜头:
长焦比较适合动物和体育运动摄影,由于焦段比较长,背景虚化也会好一些,所以也能客串下人像,这个系列镜头索尼家基本都有对焦锁定按钮,建议在机内设置为眼部追焦,拍人像非常方便。由于镜头体积原因,这类镜头购买者比较少,以前本来我也是拿过一只爱死小白的,但带出门实在是太累太麻烦了。如果没有充分的心理、体力、空间准备,真心不要轻易选择这个焦段的镜头……
远摄系列选择不多,基本各家长焦镜头焦段光圈都基本一样,先拉个原厂70-300个对比表:
推荐级:Sony FE 70-200mm F4 G OSS

这只镜头840g,7000元,比其他家恒定F4的镜头更粗更重更贵,但自身素质也基本碾压其他品牌。就连XXX在线这种专门黑大法的评测网站,在给予这只镜头的评价都是“极度锐利”,从DXO评测结果也可以看到这只镜头的锐度在其他品牌同焦段F4系列中确实是一骑绝尘令人惊讶。总的来说这只镜头70端表现一般,但中间焦段和边角表现非常出色。这只镜头设计本身比较现代,内变焦结构,镜头本身没有光圈环,由机身控制光圈,镜头也没有景深显示,对焦环也是电子的,内置Optical SteadyShot图像防抖,双线性电机的自动对焦系统。机身上一共有4个开关,这些开关的布局非常自然,特别是对焦锁定和AF/MF切换按键正好在把握镜头的地方。虽然相比其他厂商镜头略贵,但是提供的质量绝对满足其价格点,因此给予推荐。
大师级:Sony FE 70-200mm F2.8 GM OSS

GM系列必属精品,4个ED,2个超级ED,1个非球,11片叶片光圈的堆料头,重量达到了接近1.5kg,官方2万的售价自然也不便宜。附一张官方F2.8下光圈全开数毛样张:
其他提名:Sony FE 70-300mm F4.5-5.6 G OSS

外变焦伸出变焦环几乎是长了一倍,内镜桶也是塑料的,但镜片用料还是不错的,4片非球,2片ED,9片光圈叶,854g。虽然价格与佳能红圈同焦段70-300基本一致,除了在200mm附近,其他焦段锐度上都要领先对手。如果需要到300mm的变焦,此款镜头仍是不错的选择。
七、微距镜头
微距只有2只,其实没啥可推荐的,微距市场可能比远摄镜头市场还小,有微距需求的可以买适合自己焦段的即可。
推荐级:Sony FE 50mm F2.8 Macro

新品,3000多点,236g,1片非球,1片ED,最近对焦距离约为0.16m。这个推荐是硬凑的,因为微距选择实在不多,而这款相对比较……便宜(其实还是有点小贵)。
大师级:Sony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6000的价格,600g,1片非球,2片ED,最近对焦距离0.28m。这只分辨率也是属于爆表的表现,微距镜头锐度是最重要的。同时这只是可以客串人像的。官方样张:
八、建议组合搭配
A、适合绝大多数人的风光+人像:
Sony FE Carl Zeiss Vario-Tessar T* 16-35mm F4 ZA OSS或Sony FE 28mm F2,有需求的话后者也可以再加一个超广转接镜,这两只镜头二选一即可。
Sony FE Carl Zeiss Sonnar T* 55mm F1.8 ZA
B、扫街+人像达人:
Sony Carl Zeiss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
Carl Zeiss Batis 85mm F1.8 或 85GM F1.4
C、全焦段覆盖性价比配置:
Sony FE Carl Zeiss Vario-Tessar T* 16-35mm F4 ZA OSS 或 Sony FE 28mm F2,
有需求的话后者也可以再加一个超广转接镜,这两只镜头二选一即可。
Sony FE Carl Zeiss Sonnar T* 55mm F1.8 ZA
Sony FE 70-200mm F4 G OSS
D、我不差钱就要最好的,而且有人帮我扛镜头(纯娱乐堆砌):
(土豪我们能交个朋友吗?帮你扛镜头也行 )
Carl Zeiss Batis 18mm F2.8
Carl Zeiss Batis 25mm F2
Sony Carl Zeiss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
Sony FE 50mm F1.4 ZA
Sony FE 85mm F1.4 GM
Sony FE 70-200mm F2.8 GM OSS
九、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FE系统镜头的价格经常被吐槽,但由于发布时间比较晚,技术也更新一些,普遍比其他品牌同系列素质高。毕竟镜头是典型的一分钱一分货,三块钱三分货。如果不差钱的话,A7R2加文中列出的大师级镜头几乎是目前包打天下的全幅*级画质了;如果追求性价比和体积,那么不妨多留意推荐级尤其是强烈推荐级,让你在花费不多及合理的体积下,享受到令其他品牌羡慕的画质和价格,这也是本文的初衷。画质是机身和镜头的叠加,由于现在传感器性能突飞猛进,各家也纷纷出了高像素的机型,但过去的老镜头多数也都无法满足现在这种4000W-5000W像素的传感器了,这对索尼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对于大多数全幅微单用户来说,我个人先不要脸的代表一下,我觉得我们选择的理由并不是要操控多么极致,多么省电(充电宝也可在A7R2拍照中充电),或者夸耀我还可以配多少个其实永远都不会买的镜头,而是在价格、画质、重量三者之间,全幅微单对于中高端市场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平衡,尤其是目前A7R2这种全幅微单加FE系统镜头画质全面胜出的情况下,这种玩家将越来越多。新技术新事物总是要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每个产品都有每个产品的定位和所需要的玩家。像索尼大法这种黑科技搅局者,才能加速推动技术的进步,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对于这种黑科技搅局者(信仰制造者),我希望越多越好。

子非鱼焉知鱼
校验提示文案
淌过风的小拉
1万元方案28-70狗头,够我渣技术用,性价比最高,只是B格没有蔡司高,或许会变成重复投资。
1.4万元方案24-70/F4,LZ不推荐,但B格高点,整体重量合理,一镜基本也大包大揽。
1.6万元方案28F2+55F1.8,担心渣技术用不好两个定焦,换镜头略烦,但素质应该是比24-70更好。
LZ推荐的16-35+55放弃,价位2万,重量偏大,渣技术也用不好广角。
三选一的方案,请大神达人给给建议,谢谢。
校验提示文案
ystar
校验提示文案
saikm
校验提示文案
issacchow
校验提示文案
先躺下开个背
校验提示文案
不羁歌
校验提示文案
新垣结衣的唇膏
校验提示文案
伤心花开淡墨痕
校验提示文案
Lancer666
校验提示文案
A1exi
校验提示文案
二呆向前冲
校验提示文案
关二的二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3260206393
校验提示文案
不存在该用户
校验提示文案
ZhengC90
校验提示文案
灿若艳霞
校验提示文案
蜡笔就是奇迹
校验提示文案
naima3
校验提示文案
亮亮爱燕姿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7290634204
校验提示文案
超级大卫王
校验提示文案
黑色不幽默
校验提示文案
Maxwww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5859475120
校验提示文案
Tearslmm
校验提示文案
天天王王睡地虎
校验提示文案
天天王王睡地虎
校验提示文案
胖不胖大海
校验提示文案
Zeta669
校验提示文案
vbvg
校验提示文案
隐世先知
校验提示文案
徒步的萝卜
校验提示文案
ww321
校验提示文案
先躺下开个背
校验提示文案
梁舒程_Jeremy
校验提示文案
猫头鹰未眠
校验提示文案
rico53
校验提示文案
lzxfox
校验提示文案
lgzylp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