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立场声明:本次产品来自360众测社区,通过近段时间的使用体验发现,产品质量确实不错,给大家分享一下
近年来,数码产品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笔记本、手机等便携设备愈发成为了大家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不论是出差办公还是出门学习,一次带几个设备和一堆充电器使得大家对出行产生了巨大的抵触心理。
终端设备厂商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各类数码产品都尽量将其电源接口统一到Type-C这个更高效的能源传输接口中来。
早在去年小米10发布会上雷军拿出了小米的65W氮化镓充电器之后,氮化镓充电头的细分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本次入手的征拓S3二代就是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产品。
作为一款65WGaN充电器,体积和效率一直贯穿产品的一生。97g的重量被塞在了仅有的 65.8x30x35.8mm的小体积当中。
事实上,数据的张力远没有实物的体验来的真实。在我们使用时发现,传统的手机或笔电快充头体积都比较大,有些是纵向增大体积,有些则是横向占用空间。
这使得我们在插线板或者插座上很难同时插两个充电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多个充电头“挤”在一起的情况,既对充电头造成了影响,又对电源插座产生一定的伤害。而这个问题在征拓S3二代上则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套用官方的话说,这是一款仅有口红大小的大功率充电头。由于成功的体积控制,征拓S3二代在插座以及插排上并不占用横向空间,在有体积限制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超出纵向边缘而被卡住。
仅比银行卡短边高1cm的充电头可以适应绝大部分的收纳包以及衣服口袋,相比于动辄两三个充电头一斤左右的重量,征拓S3二代的体积四舍五入约等于没有重量。
由于新材料的应用,如此小的体积可输出的能量可一点也不小,这也为最高65W的输出功率奠定了基础。S3二代甚至可以说把这个特点发挥到了日常使用的极致!
两个Type-C+一个USB-A的输出端口不仅提供了多一种的常规输出协议,更是做到了多口同时输出这一刚需功能。使得同时给多个设备供电也成为可能。由于支持多种充电协议,平板+手机+单反+笔电+可穿戴设备完全可以靠一个充电头解决。
充电器参数:
输入100 - 240V,50 - 60Hz,1.5A Max
输出USB-C1/C2:5V/3A、9V/3A、12V/3A、15V/3A、20V/3.25A(65W MAX);USB-A:4.5V/5A、5V/4.5A、9V/3A、12V/2.5A、20V/1.5A(30W MAX)
测试的多款充电头中,大多数的充电头都是不可折叠插脚设计,这也给使用者提出了考验,充电器和设备主体进行分离收纳也大大降低了空间的使用效率。正是看到了这个痛点,征拓S3二代做了可折叠的插脚设计,这也让收纳充电器时无需考虑划伤包内设备的屏幕或者外壳的风险。收纳时仅需要带上有的几条线材,随手装进包里就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我们的实际使用测试中,两个Type-C接口分别单独充电时,无论哪个都能达到最高65W的大功率输出,而USB-C接口则完美兼容了传统接口的低功率输出设备。在给小米手环5充电时,其充电功率也一直稳定在5W/0.1A/0.5W这个水平。
我们在使用A to C接口给几年前的小米MIX3测试时发现其充电功率不仅实现了自适应,还能够达到这款机型设计的最高18W的水平。
在关机状态下使用C to C接口给华为MateBook X进行充电时发现,其充电功率稳定在30W左右。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了这款产品的一个设计逻辑:用户接触的越简单便捷,其中蕴含的技术能力就约苛刻。目前市面上的快充协议不一而足,PD、QC4.0、VOOC、SCP、PE+等协议使得Type-C接口也难以根治各家厂商的充电隔离。但征拓S3二代能在各种设备中完成平衡兼顾——既支持低功率输出,又满足大功率充电,不论哪家的设备都能随时找到合适的快充节奏。
不仅如此,在所有输出接口同时插满且持续有高功率输出的情况下,充电头主体的温度也仅升高十余度,大大降低了出现过热等安全隐患。
题外话
充电头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手机、电脑等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发展进程。此前总是作为配件随机附赠的插头也随着人均数量的飙升而成为累赘。新品总是更好的,但旧款充电器无法向上提供更好的体验便成了多余的物品。而单一产品的充电头大都仅能满足自家为数不多的充电设备,很难做到交叉覆盖多种充电协议,这也使得出门“减配”成为了难题。第三方的配件在这一点上有着比产品厂家更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多点开花、全面覆盖。正是由于需求决定市场,因此才会有这么多功能强大且价格合理的优质产品出现。如果你还没尝试过65W氮化镓三口充电器,那么征拓S3二代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暂无评论,打开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