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和副标题相对应,这本书回顾的是20世纪初的老上海,聚焦的是精英阶层外的普通老百姓。
之前读过《抗战时期时代中国史》讲的是上海作为敌占区时的历史,而这本书所关注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可以从中看到上海从玉米地发展到国际性大都市的过程,另外因为这本书视角独特被誉为城市中下阶层研究的开山之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一个城市。
十九世纪早期
这时的上海,只不过是南京管辖之下的一个小县城,大片的水稻、棉花,县城的面积不到民国时期上海的1/20,
十九世纪中期
上海的人口也不过54万,也就是一个小县城的水平,本地居民是绝大多数。100年后,上海人口接近700万,其中80%都是外来移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城市。
1945年,上海画出了第一块外国租界,一开始租界是中外分居,后来上海因为小刀会起义,上海衙门被占领,平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租界中涌去,租界中的部分外国人,把此看作商机也来者不拒。上海的租界越来越大,其中涉及到欧洲二十多个国家,还有大量的难民,不少有权有势的人也在上海盖上了漂亮的洋房,上海的繁华初见雏形。
这个时期,上海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棚户区,农村移民是棚户区中的主体,虽然棚户区中的生活很苦,但是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躲避匪患和战乱,1934年的租界内,有14万的人力车夫,这些人虽然也受到压迫和剥削,但是相对于苦力搬运工,他们时间更加自由,也用向小康阶层跃升的可能,其中有不少人力车夫后来成为了小商人,上海黑社会组织青帮的一个老板顾竹轩就是人力车夫起家的。
大批难民涌入,外国人建设了一系列的二层小楼,房主是外国人,住的确实中国人,这些房子成为了弄堂的雏形。弄堂中的房子被各种转租,住着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弄堂厨房顶上的房间叫做亭子间,这种房子采光不佳,但是私密性好,很多受过教育的青年会选择住在这里,,这些人被称为亭子间作家,鲁迅、矛盾、郁达夫、梁实秋等作家都在亭子间中写过作品。弄堂沿街的房子会成为店铺,其中还有不少学校、出版社、书店等,著名的商务印书馆
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
卫生:20世纪初,当时大部分上海市民家中没有卫生设施,马桶是必备物,经常成为女性的陪嫁物,每天四五点,收粪水的就会进入弄堂,吆喝着:“倒马桶!倒马桶的来了”,这时上百只马桶,就会一路摆在弄堂门口,场面绝对可以用壮观来形容。
吃饭:上海是全国最早使用煤气的城市,1865年上海建立了第一家煤气工厂,1926年上海弄堂基本都能用上煤气,当时大部分普通居民用的还是煤炉。上海人的早餐是典型的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各种西餐馆并没有进入寻常的居民家,那时的上海人把西餐称为“大菜”,家常菜称为“小菜”。
穿衣:上海的服装引领着全国,旗袍和中山装都诞生与上海,鲁迅曾经说过,在上海生活,穿衣时髦比土气方便。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汽车不会因为你的招手而停车,进入公园会严格查你的门票,去一些大宅子甚至不被允许走正门。当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则主要依靠弄堂中星罗棋布的小裁缝铺,上海妇女们心灵手巧,和那些专业的裁缝铺以及时装店一起共同引领着全国的潮流。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