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西装】达音科&ν ENGINEERING(niuniu audio)V53耳放

很多人可能以为我会在写达音科的岚时顺带把V53这个耳放给写了,也有很多人以为V53只是作为一个岚的一个西装套“陪衬”,但当你看到这篇独立的评测时,应该会意识到我对V53的态度,至少它在我这里的受重视程度不低于岚、甚至在撰写这篇评测时费的功夫比岚还要多一些。这个产品来自ν ENGINEERING,也是和达音科官方联名的一款耳放产品。

在2024年的上海耳机展,一个叫ν ENGINEERING的品牌突然出现,展台上赫然坐着的是我们的老朋友牛爸,他经营多年的品牌“niuniu audio”通过织语工作室白河老师的全新Branding设计首次在线下亮相,带来的第一款产品便是这款和达音科联名的耳放、也是岚的官方耳放。它的价格要比岚这款耳机要贵,是11888元,对有一定台式系统发烧经验的用户而言,前端设备是耳机设备的数倍价格都是常事儿,更何况这里还没算上解码的部分。



从体积层面来说,V53是一个妥妥的台式耳放,但主要的供电部分是由电池构成,也可以完全脱离市电使用,因此它诞生的时候也经常被拿去对比C92和EA4,毕竟这两个型号的体积也大到很难带出街了,大概率还是家用场景更多一些。不过从接口和拓展性来说,台式耳放还是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背面除了4.4对录线的输入口以外,自然是配备了RCA和XLR输入,并且也配备了6.35、4.4平衡和卡农三种耳机口。正面的两个拨杆分别用于切换RCA/XLR输入源和高低增益。




V53的整个机身由两块6063铝合金整体CNC切割合并而成,机身的倒角有做圆润化的处理,表面做的喷砂触感很细腻,而且在选材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块铝材的抗谐振非常优秀。产品的命名和设计思路来自于贝多芬的21号钢琴奏鸣曲的《黎明》中的Opus.53,光影部分的呈现试图表达出黎明时分的明暗对比与色彩,机身的大部分位置都是偏素淡的风格,但它的金色旋钮的色彩既有一定的明度、带来了很强的视觉着眼点,又不会像夕阳的颜色那样暖黄,结合拨杆部分的镜面处理,V53这种黎明初升的风格在视觉上非常协调。


既然是电池耳放,那么大部分用户肯定是希望拔掉它的DC电源适配器来使用的,但老实说我认为平时如果一直插着电的话也并无大碍,声音方面没有明显可闻的劣化部分,当然了,离电使用的时候它长达一整天的续航倒也不容易带来什么续航焦虑,只是出于便捷性的考虑,如果能够额外增加一个USB的慢速充电口会是更加锦上添花的做法。V53对应的线性电源配件即将问世,不过已经从原计划的1月鸽到了现在,从展会上粗略试听的效果来看,线电对于V53的整体结像、动态、空间感有巨大的提升,而且几乎能够维持原本的音色表现。


虽然我一向都不怎么爱对着详情页的内容去念配置给大家听,但V53的整个用料部分还是很有东西的,供电部分由六节三洋18650高压电池组构成,而且会做内阻的匹配,个体差异不超过1毫欧。很多的核心用料或者说与声音息息相关的用料都可能和硬件指标什么关系、但却十分关键、成本也非常高昂,这也是很多科Hi党看不起市面上高价耳放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耳放在一定的THD+N范围内把输出功率做高就已经完成了任务,但考虑到耳机的实际工作工况可能只有几毫瓦甚至0.几毫瓦,这种说法其实是比较荒谬的。V53在详情页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一些“玄学”的部分,比如各种电容电阻、继电器、以及测试了各种机内线的材料来调试音色等,像波兰MIFLEX的聚丙烯金属箔油浸电容,除了性能优秀以外,韵味也特别出众、对声场的立体感有很大的调音帮助;再比如所有的机内线都采用来自台湾万隆的7N单晶银材料,而万隆的东西但凡脱离的铜线范畴,其他所有材料的价格都十分高昂,但只要是玩过万隆的信号线的会知道万隆的银线在两端延展方面有着非常出色的效果,而顶尖的透明度与高频延展也确实是V53所呈现出来的音色优势之一。

运放部分采用了8颗来自德州仪器的芯片,能够在64欧的负载下实现最高1.2W的功率输出,而且此时的THD+N小于0.01%,是比较实在的标法。有些烧友喜欢用音量旋钮扭动的“幅度”去判断机器的推力大不大,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要看机器的有效功率范围和音量爬升/衰减的曲线斜率,有一些机器是线性的、有一些是在大音量下呈指数性增长,大家在使用V53的时候不用担心好像音量有点开到头了,其实它的整个电位器几乎都是有效功率范围。V53使用的是日本进口alps27 a50k碳膜电位器,属于A型电位器,音量增长呈对数型,遇到高阻低敏的耳机放心拧音量就是了。

关于V53具体的推力表现,其实我有一些犹豫到底是把它立在什么样的位置,如果就只说它呈现出来的大动态表现的话,其实不容易get到它的上限在哪里,实事求是的说它的声音能量感并不会让你觉得很有爆发力、有澎湃感,尤其是在听一些大编制或者电影原声的时候,它和很多同价位的传统台式耳放相比会显得缺乏了一些冲击力,但如果以此衡量它的推力,那就有些片面了。以我手头最难推的Abyss DiannaTC为例,我前前后后搭配过的所有耳放里,我对比过不论是细腻著称的Allnic HPA-5000XL、钰龙PA1,还是力道十足的芳声乐阿里阿德涅、高登GA10,推出来最“好听”的却是这台V53,它的调音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不削弱棱角、但不突出棱角,非常的圆润、平顺,面对一些V53并不能“推开”的头戴式耳机时,它不会有过于疲软的那种颓势、也不会显得刺激或者发紧,能够以一个从容、平和的能量感去打开这副耳机的声场、保证一定的宽松度和足够的两端延展释放,同时音色是细腻的、流畅的,不论是DiannaTC、还是Audeze的LCD5这种不易被轻易驱动充分的头戴,V53都能够体现出耳机本身好听的一面,TC晶莹剔透的丝滑高频、LCD5热情饱满的美式风格人声,是以一种被充分尊重且还原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之前在写达音科岚的时候呢,其实主要参考的前端当然是这台V53,解码的部分我搭配了YBA的Genesis S2、享声的DAM1、歌诗得的X30,它能够呈现出比较稳定的音色发挥,我个人觉得并不算是吃解码搭配的类型,而它在调音层面能够作为岚的官配,也是因为极为出色的高频控制力和空间还原能力,而如果是拿来搭配HD800S、MV1等常规的动圈就是属于比较轻松发挥、手拿把掐的程度了,包括像拜雅家DT880、T1那种不吃体力但吃前端宽松度的型号,都是V53的舒适区,而它不适合的部分在于追求线条的极致清晰凝聚性、以及想要去在“力量感”上充分驱动一些低敏平板的用户,可能还是得再观望一下线性电源的版本。

而至于既然是和达音科联名的产品,驱动耳塞当然是V53的一个基本功、或者说也是设计方向,因为本质上从基础的架构来说,V53是基于niuniu过去的便携耳放去搭建的,只是既然有这么大的体积,它在电源部分的设计和很多调音相关的ic方面与他家的便携产品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保留下来了niuniu家过去各种耳放的声音优点、和背景纯净度/耳塞控制力等,它的高频穿透力和明亮感我认为要弱于P3、但是保留了一些P2上的温润感,所以它不会像P3那样一耳朵的明亮、能量感非常上扬,但却能够像P2那样演绎出非常细腻的抒情人声、在中频的部分有适度的蓬松感,这种蓬松感不仅能够优化人声的质感、也给器乐的基音部分带来了更自然的结像、也会变得更耐听。因为达音科本身自家的很多耳塞都是比较易推的类型,不乏一些灵敏度动辄110dB/mW的型号,但即便是像“川”这种两端都比较刺激的塞子,也能够在V53身上达到充分能量释放的同时有着更佳的安定感,这种特性是传统台机或者普通便携设备所做不到的,也是C92/EA4这种形态的耳放所不及的地方。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在流媒体平台搜索音源、或者购买这张鲁道夫赛尔金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它是赛尔金生前的遗作,但是在前年才被他的遗孀所确认发行,这张专辑既是一个极佳的试音曲、也能够呼应上V53所对应的Opus.53,它在钢琴低音区的层次变化极为夸张,非常具有鲜活度与钢琴“
颗粒感”的演绎,对于器材在高频部分的音色与流畅度是很大的考验,通过V53的回放,可以清晰感知到钢琴键的“触感”表达,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调音平衡性、也可以变相地理解为是一种对细节、瞬态的素质表现,而这其实是很多国产台式器材的短板,也是niuniu这么多年的调音的审美核心之一——悦耳性永远占首要位置,素质只是他们的基操、也是最不值一提的部分。

ν ENGINEERING V53万元出头的定价对于陌生用户来说肯定会觉得偏贵,但对于了解niuniu的老用户来说甚至会觉得是一种"福利",我能想象肯定有人已经放弃了去收他家旗舰遗作vibrato limitied的想法、转而去等V53和线电,有达音科的品牌背景在,至少在工期和供货能力上会有些保证(下单鸽一年是我们牛爸的基操),而且它极为适合头戴、耳塞双修的用户,而且既不是偏头戴、凑合对付耳塞,也不是偏耳塞、凑合应付头戴,它单独在两个领域里都是同价位里的素质/听感第一梯队、对双修用户来说更是可以直接毕业的存在,既有硬实力的保证、同时也是一个具备错位竞争能力的行业稀罕物件儿。

景小乙
校验提示文案
景小乙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