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各位最近都看过这张图,这作者大概是基于以下三点画这张图:1、商场里的价签;2、户外键盘侠们的各种无脑吹;3、患崇洋媚外屌丝自卑软骨病。
试想这作者穿着一身他心目中的绝对王者”MONCLER“坐在一桌”底层“Kailas玩阿式攀幺妹峰、14座8000米顶上集邮的大神们中间,谁鄙视谁?这画面是不是很有喜感?
图片
现在网络充斥着流行用语"工具人“,连打工人都沦为了工具,何况是户外功能性服装?能把户外牌子分成三六九等的不是蠢就是坏,而把各个国内户外品牌放在底层,肆无忌惮的嘲笑,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再说这人懂不懂的问题,始祖鸟12年左右开始出羽绒服,做岩壁安全带起家的,后来又出不少经典背包例如老Bora,硬壳圈里倒是有口皆碑,但羽绒服排不上号,你去问问买过始祖鸟超轻羽绒服的,心里没骂过娘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另外加拿大鹅,这牌子在网上被扒了多少次了,大多数型号填充鸭绒,对你说的没错,也算是羽绒,但和高品质的白鹅绒能比吗?对比羽绒服不看填充物?不看面料?不看充绒结构?不看工艺?不看设计?
再说羽绒服最基础的功能性,御寒保暖。那14座8000米山顶上不冷吗?上去没羽绒服得要命吧?那被放在底层的中国品牌做没做过攀登8000米的连体羽绒服?最上面四个品牌除了TNF,哪个出过拥有极致保暖功能性的连体羽绒服?连中国继姚明、李娜、刘翔后第四个获得”体坛奥斯卡“劳伦斯奖的夏伯渝夏老,也是穿着凯乐石实现攀登梦想的啊
图片
图片
在这个充斥着过量垃圾信息的数字世界里,营销号们做着给人洗脑的勾当。一定要甄别。选择羽绒服把握好几条黄金要点就不会错。
图片
一、鹅绒还是鸭绒
一般户外功能性服装选择鹅绒,之前某些以讹传讹所说的鸭绒有味道,是处理工艺不达标所导致。鹅绒经过处理能达到更高标准的蓬松度,绒朵更饱满,成本更高。测试指标上能更好看一些。但在日常服装上鸭绒也足够。
二、蓬松度
千万不要盲目追求蓬松度指标,虽然羽绒标准有国标(GB)、欧标(EN)、日标(JIS)、美标和IDFL标准,各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和衡量标准均有差异。,但户外类服装绝大多数情况会标注美标IDFL标准(由美国国际羽绒羽毛实验室International Down & Feather Laboratory制定)。
举个例子,用IDFL标准测量到的1000F羽绒,国标也就700F左右(这样也不严谨)。没有羽绒能达到国标1000F的标准。户外运动羽绒服普遍采用IDFL标准检测。
蓬松度高的羽绒有高压缩性、高蓬松,绒毛比高等优点,但支撑性弱、长期压缩蓬松度易衰减的缺点,所以比较适合制作超轻、压缩体积很小的羽绒服和睡袋等羽绒制品。
650F-750F的这类中等蓬松度的羽绒则适合制作厚实的面包羽绒服,一方面需要控制装备成本,另外一方面压缩后蓬松度衰减不明显,配合厚实外皮结实耐用。
三、拒水处理
羽绒遇水潮湿后,保暖性能会急剧下降,各个大厂会对羽绒进行拒水处理,但拒水不是防水。这种工艺只是延缓了潮湿后保温性能衰减的速度。但聊胜于无吧。
四、面料
面料其实很有讲究,一般的户外品牌压根没有能力去生产改进面料,这些活都是上游的化工企业干的。所以可选择面有限,杜邦、Pertex、3M、Toray等就这么几家。一般超轻羽绒服上Pertex的Quantum量子几个细分系列较为常见。而偏重防风防雨雪的重型羽绒服则多采用Gore-Tex的Windstopper/Infinium、eVent等等防风防水面料制作。
图片
五、结构
羽绒的绒道结构根据不同羽绒服的用途有不同的设计取向。超轻排骨一般采用”一针透“结构减重,强调压缩性,通过面料和缝线减少钻绒,但缝线处有冷点,这时要看走线设计和制作的功力了。
图片
复杂一点的有单独的绒管充绒后再缝合,钻绒会明显少一些。绒管或充绒箱的排讲究更多一些,单层排列还是叠加错位排列。目的是为了达到设计低温环境下绝缘锁温保暖,降低重量。另外讲究一点的会根据人体散热部位不同充绒多少也有区别,比如躯干单位体积充绒要多于腋下这些位置。还有的羽绒服头部肩部等等会填充人工棉比如Primaloft,更容易打理局部清洗,汗湿后也有保温性。
最后附上之前写过的羽绒保养贴。还是那句话,别被带偏,冷眼选装备。
个人推荐montbell 和Rab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