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2020-11-13 12:00:00 15点赞 135收藏 4评论

前些天,微博上有个网友在评论里写了她家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在学校里交朋友的烦恼。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我把它发出来后,在微博的评论里发现,其实许多孩子都有着类似的困扰。

这样的事,潼潼之前也遇到过。

在幼儿园的时候,她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可“塑料姐妹花”的友情又真心脆弱,每次只要潼潼不答应她们某个要求或是哪怕跟她们喜好不一样,她们两个就会说不跟潼潼玩了,把潼潼晾在一边。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我也在场。快毕业前大家一起约着出去玩,两个小女孩都看上了同一面镜子,而潼潼想要自己喜欢的另外一款,她俩尝试着说服潼潼无果,就又不肯理潼潼了。

可能是因为平时我经常跟潼潼聊有关“好朋友”的话题,也引导过她,“好朋友也可以喜欢不一样的东西,不用委屈自己去刻意迎合”。

所以她虽然有时会被两个女孩暂时孤立,但情绪倒也还好。虽然多少有些不高光和委屈,但她也会自己安慰自己,“过一会儿她们就好了”,然后先去找其他的小朋友们玩。

似乎,在孩子的世界里,难免会有这样的苦恼。

在这个小群体中,总有一小撮人要扮演操控别人的角色。其实有的时候,除了远离这样的人、让孩子多结交其他的朋友之外,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他们还没有力量去抵抗来自群体的压力。

于是,害怕被孤立,害怕不被接受,害怕失去朋友这类的感觉和担忧,容易让他们变得从众。

特别是像开头我们分享的那位小朋友的情况,两个人是同桌,想躲也躲不开。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友谊的小船总是说翻就翻,说立就立。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前两天还亲如姐妹兄弟,过两天就相看两厌,可没准下午放学的时候就又有说有笑起来。

可能作为家长的我们,一方面也要不动声色关注事态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必表现得过度焦虑,放手给孩子自己处理和面对的机会。

是啊,这当中“度”的把握,并不简单。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儿童社交的“隐形准则”

说来也有意思,孩子们彼此间的“社交”,一直都是父母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的确,“人类最深的情感,从最大的喜悦到最深刻的痛苦——都来源于‘关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不仅仅是针对我们的孩子,同时或许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毕生致力于的课题。

如果对这方面有困惑,也可以找来《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这本书读一读,作者为我们细致入微地探索了儿童关系,帮助父母“跳脱一时一事的局限,打开视野,观察人机互动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路线图上不断发展变化”。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尤为深刻的是,书中为我们揭开了儿童社交的“隐形力量”,那就是所有在集体生活的人都会屈从的看不见的中间力量:“集体生活准则”。更准确的说,这样的准则,也同样适用于成人社交。

理解它们,可以更好的让我们明白:

“社交互动,不是交不交朋友,欺负还是被欺负这么黑白分明,也绝不仅仅是把孩子推入人群,教会他们分享那么直接明了。”

书中,作者将这样的隐形准则,总结为以下5点:

准则1:“要和你的同伴一样”

许多父母误以为同伴压力是隐藏性、强制性的。当然,可能也会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强迫情况发生,但真多真实的情况与这种想象相去甚远。

对孩子来说,施加压力的,可能并非是某个小伙伴本身,而是群体的吸引力,是自己想留在圈子里的那份渴望。

就像我们开头分享的那些孩子们的社交烦恼,孩子们真正在乎的可能并非是那个不和自己玩的小伙伴,而是想要被接纳、被认同,想要获得友谊的那份心情,在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众。

有人说,既然如此,那就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足够独立、自信的人呗,这样就能够抵抗住这种无形的、无所不在的同伴压力了。

话虽如此,理想来说是这样,但其实,可能这事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和简单。要求孩子能扛住同伴压力,不人云亦云,实在是非常困难的。

有研究表明,只有4%的青少年,能从年幼儿起就做到尊重自己的观点,理解道德的复杂性。

而且,当人们在对自己不满意,缺乏安全感或者很看重那个集体的地位或者吸引力时,人们就更加容易顺从集体意愿。

这一点,也给了我们为人父母一个重要启发,那就是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这两点,也许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在群体中尽量多一点的“做自己”。

这样来看,潼潼小朋友算是个挺能坚持自我的娃了。一方面跟天生性格有关系吧,另外可能也跟我经常跟她说“我们可以做自己”有关。之前微博上分享过两年前某次我遇到类似问题时的做法。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准则2:“你必须属于某个团体”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同,渴望与集体有紧密联系。而一旦我们加入其中,我们就会对那些不属于这个集体的人有轻微的鄙视和排外。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个实验,1960年的美国爱荷华州莱斯维尔镇,一位教师简·艾略特在班里做了一个实验。老师希望通过实验来告诉班里的孩子们,歧视是多么容易发生。

简班里的学生有的是蓝眼睛,有的是棕眼睛。某天简宣布棕眼睛的学生更加聪明、优秀,应该由他们来管理班级,他们也有各种优先权和特权。

没多久,蓝眼睛的孩子们学业表现就变得特别糟糕,性情变得沉默、易怒。而那些棕眼睛的孩子,本来都是能合作且善良的,但却慢慢开始变成令人讨厌的、且歧视他人的样子。

然而,第二天,老师就宣布自己犯了个错误,说蓝眼睛的孩子更优秀。然后,两类孩子的表现立刻因此反转。

老师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明白:一个团体之外的人并不比团体里的人低级,所谓的“规则”只是团体里的人制定的,并不是真理。

而这个准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学校里处处都存在小团体。孩子们害怕被落下,总是愿意和几个人结盟,一起玩。即便是谁都不相熟的游乐场、淘气堡,孩子们也能火速的组成小团体,属于这个团体的孩子们很快就习惯用“我们”和“你们”来区分不同阵营的小伙伴们。

而我们自己,也总是不太乐意看到孩子们落单,总是鼓励他们加入到某个小团体中,和大家一起玩。其实,说穿了,也是这种隐形准则在作祟。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准则3:在社交等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集体地位的升高或者降低,其实往宏观了说,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层级。

我们可以把社交地位的高低想象为纵轴,把在圈内和圈外的状态想象为横轴,纵轴和横轴交叉形成四个象限。

一位特别受欢迎的男运动员A,可能处于不仅在圈内,而且在地位高的象限;

而一个新来的、社交能力弱的孩子B,可能会落在被孤立而且地位低的象限;

一个孩子C虽然个性内向,但他从幼儿园开始就在那所学校上学,因此每个人都认识他,这个孩子就可能处于在圈内、但地位低的象限;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社交等级存在于每一寸土地,也存在于每一所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有时它很微妙,有时则十分明显,对孩子、大人都会造成困扰。

它甚至有时会成为孩子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烦恼。帮助孩子搞清楚自己的等级,会对他们做出社交改善具有指导意义。

准则4:你必须扮演某个角色

在集体中,孩子们除了最基本的角色“圈内、圈外、上层、下层”之外,还会扮演其他的角色。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领导者、一个小丑、一个拍马屁的人、一个老好人、一个热衷运动的人、还有一个潇洒的,道德感没那么强的人。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一个班里,就不能全部都是温柔善良的孩子,或者全部都是小丑吗?难道不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基本特征、自己的脾气秉性吗?

其实在集体中,还真不完全是。

集体生活需要很多不同的角色,每个孩子拿到的剧本以他们各自的性情以及想扮演什么角色的意愿为基础。孩子们有时候是不由自主地选择了某个角色。

看完上述几点隐形的社交准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人与人相处是个挺玄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集体生活准则无处不在,无论你多么成熟、聪明,仍然不可避免的要受制于它。

而我们说,让孩子“了解”这些隐性集体准则,并不是让他们一定要“默默遵守”,而是说,当他们无力抵抗这些准则的时候,家长要在急着教他们“如何去做”之前,先去在情绪上理解孩子。

比如跟孩子们讲一讲,即便是做为成年人的自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被这些准则困扰的时候。让孩子们知道,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自己笨、太懦弱,才造成了这些社交烦恼。

而了解这些社交准则,也会帮助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在交朋友时为什么会做一些行为,比如建立小圈子排挤别人、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别人等等。特别是要提醒父母,在社交场上对人不友善这件事,并不仅仅存在于大众意义上的“坏孩子”之间。那些成绩好、性格开朗的“好孩子”也可能会对同伴做出不友善的行为。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隐形准则”,明白了同伴压力有多么强大,我们才能更敏锐地关注到孩子社交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也才能更加从容的去寻求解决之道。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父母怎样引导孩子们社交

集体对于每个孩子的影响都太重要了,以至于当他们作为集体的一分子时,孩子们可能很难自由思考,也很难与他人共情。

集体会让孩子们否定自己的一部分;还可能会让孩子们为了集体认同,作出不同寻常的,激烈对抗、违背父母的事情。

当然了,这些社交场上的暗流涌动,只是社交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被刚才介绍的那些“潜规则”所吓到,时时刻刻担心孩子会在社交场受人欺负或者欺负别人。毕竟,社交带给孩子们的当然不都是痛,而更多的是爱。

人类社群天然具有谅解、治愈以及识别他人优秀品质的能力。而我们的孩子,更是天生具备与人合作、治愈他人创伤的能力。

当然,我们看到孩子们在社交中遇到的这些烦恼,看到他们的难过、彷徨,也中会忍不住要问,到底我们为人父母能做些什么,来降低甚至扭转集体中的隐性准则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在《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一书中,作者也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给孩子提供稳固而安全的亲子依附关系

许多孩子间的友谊,都是早期亲子关系的延续,孩子们强烈渴望与某人建立联系,希望自己在他们眼中是与众不同的,所有的孩子都会将这种需求带到与他人的友谊以及集体生活中。

孩子们早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社交训练场,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会接受并信任社交关系,学会享受他人的陪伴,并学会如何关爱他人。

研究表明,婴儿生命中的第一份依附关系的好与坏,将深深影响他们如何与朋友相处、在学校有何表现,以及如何应对陌生环境。

他们与父母结下的“第一份友谊”,将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模板。

有研究甚至把未来的友谊,看做是儿童时期“为满足的依附需求”。如果一个孩子,生命中特别缺乏三种至关重要的东西:

  • 关系

  • 认同感

  • 力量感

他们难免会在社交中陷入自我矛盾以及与朋友的冲突中,在交往中变现出消极应对、退缩或者强烈的攻击性、控制力。

所以,作为父母,想要帮助孩子社交,最最基本的,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他们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要过度担心

时刻记住,如果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健康的,那么我们就已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社会生活起点。

孩子们在社交中的痛苦的确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的担心往往与真正的危险不成比例。

即使我们确实需要介入,那么轻松自信的状态也肯定比恐慌更有用。

要相信,大多数孩子都能处理好友谊和群体生活。大多数孩子都能熬过不可避免的烦恼、排挤和背叛,而不会留下可怕的伤痕。

即使有伤痕,也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他们发现新的友谊、浪漫的爱情以及被群体接受而逐渐愈合。

我们对社交的过度焦虑,很多都来自我们不切实际的期望。其实,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不能愉快地分享玩具,在正常不过了;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没有最好的朋友,这也没关系;对于一个10岁的男孩来说,不是整天和朋友一起踢足球,而是独自在房间里打电子游戏,也是可以的。

不要忘记,孩子们会长大、变得成熟、变得更有能力掌控大局。他们会慢慢获得结交朋友,尤其是建立良好友谊的能力。他们终会到达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便是成长的意义。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以上两点,是针对父母的建议。而下面这几点,是我们能给与孩子在社交方面的帮助和引导:

1帮助孩子认识到友谊和受欢迎之间的差异

不要老想着让孩子成为班里受欢迎的那个人,而是多鼓励他们结交不同的朋友。

要知道,友谊,能给孩子们带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七大要素:感情、亲密感、可靠的盟友、施以援手的工具、滋养、陪伴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即便孩子真的在小团体中受到排挤,如果他有一两个其他的好朋友,他也依然会因为好友的支持而走出内心的创伤。

2支持孩子的友谊

大多数时候,这种支持应该是无形的,是孩子察觉不到的。

比如,当我们搬入了一个新的社区,我们直接跟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出去转转,结交一下新朋友。”内向的孩子可能会感觉有压力,因为恐惧而不去行动。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邀请孩子:“你可不可以陪我出去转一转?”这样的方式,既能照顾到孩子对友谊的需求,也不会让他感觉孤立无援。

再比如孩子刚入幼儿园或者一年级,如果孩子总是跟你提起班里的某个孩子,总是向你分享和那个孩子一起玩的事情,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想让他来我们家吗?”如果孩子想,父母可以联系对方的父母,打电话邀请。

孩子尚小,自己还无法把班里的友谊延续到生活中,父母的做法就是在轻推他们一把。

3让孩子的朋友来愉快作客

我们可以真心赞扬来家里做客的孩子。因为,表扬一个孩子意味着尊重他,尊重他的拜访。

4为孩子提供广泛的交友机会

让孩子学会如何交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不过要想把他们单独扔到学校社交场上,对于那些内向慢热的娃儿来说,可能很难迈出第一步。

对于这样的娃儿,需要父母来轻推。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父母多组织家庭聚会,比如叫上有娃的朋友一起出来玩,当大人们都在聊天的时候,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聚到一起玩起来。

所以,想让娃成为社交场上最靓的崽,首先要扩大我们自己的朋友圈和熟人圈。

5与你孩子的朋友(或敌人)的父母交朋友

和孩子朋友的父母做朋友,这一点很好理解。而“敌人”的父母可能会比较难。

如果孩子总是向我们表达对某个同学有意见,我们也可以设法去认识一下那位同学的父母。比如开家长会的时候,或者学校开放日的时候,可以通过巧妙的谈话技巧,轻松平静地把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聊一聊,也要好过等到孩子们彼此造成了伤害,再怒火中烧地给对方父母打电话。

6同情孩子的社交痛苦,但保持理智判断

我们当然应该相信孩子,更应该有同理心。但请尽量不要将自己带入孩子社交生活的波折中,不要有倾向性地追问痛苦的经历,不要培养怨恨,不要抓着过去的事情不放,连孩子都不会这么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俩小学生打闹引起了俩爸的约架,结果一人头被敲破,警方已经介入处理了。其实孩子们之间如果是偶尔无心的争执,他们自己很快就能翻过去了(新闻里这俩娃早都和好了),真不需要大人上纲上线介入那么深。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7了解你的孩子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如果孩子属于受欢迎或者被接纳的类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积极的道德领袖,比如教育他们不要私下议论别人、对别人说刻薄的话、排挤或者孤立别人、操控别人等等。

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有困难,我们也要及时伸出援手。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

此外,如果当我们怀疑孩子的确有“社交困难”时,我们也可以先做四件事:

和孩子的老师谈一谈

不要将孩子的社交障碍归咎于老师,或者要求老师去解决它。相反,应该与老师结成联盟。

评估孩子是否缺少其他孩子拥有的社交技能

情绪调节的能力;

承受挫折和管理其他强烈情绪的能力;

明白轮流与等待是处在集体必须遵守的原则;

对他人给予积极的关注的能力;

会加入群体的能力:比如看到其他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当自己也想加入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自然地加入;

能读懂社交中的各种暗示;

能在自主权和与他人的关系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一下“拥有”和“缺少”社交技能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差异。

比如,某个幼儿园大班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小浩,一个是小轩,班里正在自由活动。

小浩看到三个正在搭积木的孩子,也想加入。他先在旁边观察了一会,然后说:“这是什么这么好玩?”某个孩子告诉小浩,他们正在搭停车场。

小浩听到后,立马去玩具架上拿来了一些小汽车来,问那三个孩子哪俩车该停进来。正当他们四个人讨论着的时候,一个小盆友不小心撞坏了停车场的一角。小浩说:“喂,你撞坏我们的停车场了!帮我们把它重新搭好吧!”小浩还注意到其中一个孩子因为积木被撞坏而情绪低落,于是他走过去,坐在那个孩子旁边,对他说:“我们再一起重新搭一个好不好~”

而班里的另一个角落,几个孩子正在画画,小轩也想加入。他一开口,就充满了指责和嘲讽的语气:“你画的这是什么呀?这么难看!”见对方没理他,小轩一边大声嚷嚷着:“我也想画!”一边抓起了某个孩子旁边的水彩笔。那个被抢了彩笔的娃,马上用手护住了自己的笔。小轩哭着跑去找老师告状,说那些孩子不让他画画。

这些场景其实在幼儿园里并不陌生。乍看之下,好像就是孩子们之间再寻常不过的玩闹,但细品起来,两个孩子的社交技巧就能分出高下。

小浩在看到积木被撞坏,大声表达了不满之后马上去安慰别的同伴。而小轩在被拒绝之后,除了大喊大叫、抢别人的玩具之外,情绪立刻崩溃。这就说明,小浩比小轩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再来看两个人加入游戏的方式。小浩选择了用一句真心的赞美以及拿来玩具车的动作,通过给予别人积极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加入;而小轩则想用争夺控制权,或者贬低他人强化自己的优势,来树立自己在小团体中的威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入游戏。显然,小浩的方式要好许多。

当然,孩子们的社交技能除了和性格、年龄有很大关系之外,也取决于他们能否从亲子关系中获得良好的示范、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机会慢慢学习如何交朋友。

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要多观察孩子的交友方式,在日常多给他们提供练习的机会,并针对某一项技能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林小暖bella,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前资深媒体人,亲子沟通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养育领域知名科普作者,新浪微博粉丝250万+。专注中西教育、亲子阅读、旅行游玩、儿童心理、自我成长、好物评测、品质生活等话题。公众号:askbabysleep

判断孩子的问题是否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比如有些孩子因为社交场上的不愉快,而表现得过度恐惧和焦虑。或者,当你自己也有社交障碍时,也可以考虑家庭治疗。

如果孩子被孤立,帮孩子建立安全关系网

如果孩子在学校被孤立了,那父母一定要和亲戚朋友以及社区里善良开朗的邻里们维持一个“友好关系网”。

这样的网络就像一个“安全岛”一样,能帮助孩子增加获得友谊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关系网中让被孤立的孩子重新体验到被接纳的感觉,对他们来说是一剂救命良药,这会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信心,也能让他们历练自己的社交技能。

如果要把上面这几个点总结起来,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最核心的就是一条:

“帮助孩子理解友谊最好的方法,是去让孩子交朋友,并在维护友情的过程中努力解决各种问题。”

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相信,当孩子们卷入一场冲突时,他们能感受到冲突带来的伤痛,并且自行迅速想到结局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之间的友谊忽晴忽雨,上一秒吵架下一秒和好。

细数起来,孩子们每天可能甚至会出现上百个关系紧张的时刻,但他们也将会在人际交往中慢慢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毕竟他们清楚,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没有人愿意和自己做朋友了。

而在交友的过程中,孩子们虽然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并不影响他们能从社交中学到很多经验,并在年复一年的经历中学会如何管理自己。

放宽心,其实大多数小孩并不需要父母来管理他们的社交生活。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父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进行自己的尝试。

如果我们把“学习交朋友”比作“学游泳”,那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配备救生员的游泳池。

而父母,就是那个救生员。他们时刻处于放松并且自信的状态,在水边暗中观察,一旦看到孩子在水中挣扎,就会立刻采取行动,施以援手。

我们能做到这些,就已足够。

本文经公众号:林小暖bella(id:askbabysleep)授权发布,原标题:“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那些社交烦恼,咱能做点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展开 收起

Friso PRESTIGE 皇家美素佳儿 婴儿奶粉 国行版

Friso PRESTIGE 皇家美素佳儿 婴儿奶粉 国行版

128元起

FIRMUS 飞鹤 星飞帆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FIRMUS 飞鹤 星飞帆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24元起

Aptamil 爱他美 卓傲幼儿配方奶粉(12—36月龄 3段)800g*6罐

Aptamil 爱他美 卓傲幼儿配方奶粉(12—36月龄 3段)800g*6罐

1380.82元起

illuma 启赋 蓝钻系列 婴儿奶粉 国行版

illuma 启赋 蓝钻系列 婴儿奶粉 国行版

65.55元起

Aptamil 爱他美 卓傲幼儿配方奶粉(12—36月龄 3段) 800g

Aptamil 爱他美 卓傲幼儿配方奶粉(12—36月龄 3段) 800g

239元起

Aptamil 爱他美 经典版 婴儿奶粉 国行版

Aptamil 爱他美 经典版 婴儿奶粉 国行版

141.8元起

Aptamil 爱他美 白金版 婴儿奶粉 德版

Aptamil 爱他美 白金版 婴儿奶粉 德版

174.97元起

a2 艾尔 Platinum系列 婴儿奶粉 澳版

a2 艾尔 Platinum系列 婴儿奶粉 澳版

59元起

金领冠 经典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金领冠 经典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17.9元起

BIOSTIME 合生元 派星系列 婴儿奶粉 国行版

BIOSTIME 合生元 派星系列 婴儿奶粉 国行版

19.9元起

澳大利亚直邮Aptamil爱他美白金澳洲版婴幼儿奶粉3段1-3岁900g*6

澳大利亚直邮Aptamil爱他美白金澳洲版婴幼儿奶粉3段1-3岁900g*6

1443.05元起

FIRMUS 飞鹤 超级飞帆-臻爱倍护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FIRMUS 飞鹤 超级飞帆-臻爱倍护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24元起

Aptamil 爱他美 白金版 婴儿奶粉 澳版

Aptamil 爱他美 白金版 婴儿奶粉 澳版

179.03元起

a2 艾尔 紫白金版 婴幼儿奶粉 3段 900g

a2 艾尔 紫白金版 婴幼儿奶粉 3段 900g

185.19元起

金领冠 珍护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金领冠 珍护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29.9元起

FIRMUS 飞鹤 星飞帆卓睿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FIRMUS 飞鹤 星飞帆卓睿系列 婴儿奶粉 国产版

34.9元起
4评论

  • 精彩
  • 最新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135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