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 篇二:用心理学去了解自己和下一代:依恋关系、掌控感与自主性——《心理医生来看我》

匿名用户 2024-01-02 18:11:11 0点赞 1收藏 0评论

本篇为“读万卷”专栏第二篇。

因书中知识点较多,在这里我会列出我感兴趣或者觉得比较重要的部分,更多内容大家可以阅读原书(信息在文末)。

依恋关系

亲密稳定的人际关系是固有的生物性需求。

哪怕妈妈只是对木偶做出亲昵动作,小宝宝也会不开心乃至大哭。小宝宝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在现代人看来很稀松平常的理论,在过去并没有得到认知。

经典的恒河猴实验

A:独自长大的恒河猴,只由实验师定期喂食;

B:恒河猴只有提供食物的铁丝假母猴;

C:恒河猴有提供食物的铁丝假母猴,以及提供温暖的绒布发热假母猴。

三组恒河猴幼崽长大后都出现了行为障碍。其中A组和B组更为严重,它们有强烈的攻击性,也更内向。这两组中的雌性个体在产下幼崽后,几乎不懂得喂食或关爱,甚至对自己的下一代做出攻击或暴力行为。A组的表现最为糟糕,几乎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出现“情绪饥饿”,动作单一,表情呆滞,冷漠地躲在角落。

这个实验结果打破了当时人们认为食物供给比母亲的爱抚更为重要的看法。而这个实验现象也被称为,“母爱剥夺”。

好在,童年的依恋关系并不仅仅存在于父母和下一代之间。如果父母缺位,但有可靠的第三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关爱也可以,在书中的例子是老师、育婴员、祖父母。具体到个体身上,盛明兰有祖母,漩涡鸣人有伊鲁卡老师。像宇智波佐助这类不幸失去父母还遭到信任的兄长背叛的小孩,长大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用心理学去了解自己和下一代:依恋关系、掌控感与自主性——《心理医生来看我》

坏消息是,即便童年有良好的依恋关系,一次短暂的禁闭也会让人出现心理障碍。所以,不要将小孩关起来,也不要去坐牢。

掌控感与自主性

在作者接诊的病人里有很多经历过被殴打、被虐待、自然灾害或交通事故的人,ta们常说:

我能够承受身体的疼痛,但无法应付那种无力感。

掌控感和自主性是灵魂的基本需求之一。“任人摆布”的状态对灵魂的伤害比身体疼痛更加严重而且持久。

掌控感

作者用了两个例子来阐述掌控感的概念。

其一,术后病人常经受疼痛折磨,医院提出让病人自行使用镇痛泵注射镇痛剂,而这种做法并没有引起药物滥用,反而减少了病人的用药量。原因一是病人可以在疼痛加剧之前迅速处理(使用镇痛剂),原因二是病人感到可以掌控局面,这比让病人束手无策地等待好。

其二,如果对掌控的基本需求总是无法被满足,个体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心理学家萨利格曼做了一组实验。

A组:小狗被绑在金属格栅地板,被电击而无法逃脱。

B组:小狗被电击,但是可以碰触开关,躲避电击。

C组:对照组,小狗不被电击。

接着将三组小狗分别放进箱子,箱子内有障碍物,一侧是有电的,一侧是无电的。B、C组小狗都能逃到无电的一侧,但是A组小狗因为有过尝试逃脱而无果的经历,最后选择了忍受疼痛,没有逃跑。

结论是,如果一个人频繁遭受不可控的局面,那么ta也会坚信自己对外界的伤害无能为力。这种伤害都有哪些呢?

遗失大笔钱财、被欺骗、被裁员……

用心理学去了解自己和下一代:依恋关系、掌控感与自主性——《心理医生来看我》

很不巧,我最近经历了针对基层员工的降薪,咨询律师得到的结果是,企业的做法并不违背法律。好笑的是,处于管理层、不受降薪影响的部分领导却对基层员工有一种“反抗”的期待。ta们说你们可以去找法务、去闹甚至**,而结局是大部分人都签了降薪协议。ta们之中有的人惊讶,“怎么你们都不反抗一下呢?”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员工好像也对这种事有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自主性

在儿童身上,我们可以看见ta们对自主性的热切追求。当年纪渐长时,儿童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ta们想要自己做某件事,但更多的父母为了“赶时间”或者避免ta们不熟练带来的后果,常常选择了自己代劳。而这并不能满足孩子自主性的需求。如果父母面对自主性逐渐增强(叛逆)的下一代时施以惩罚,那么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依恋关系而放弃对自主性的追求(叛逆),而继续依赖父母。

这么看来,有点像是贬义语境下的“妈宝”和“爸宝”的形成。无论个体是被溺爱长大还是被过分控制长大,ta们日后在组建新家庭时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上一代的影响。

关于自主性我有个亲眼目睹的例子。假期我在火车站见到一对母子,母亲手里提着东西,和儿子说给她看一下手机(里的车次信息)。儿子表现出十分愤怒的情绪,辩解手机里查不到(相关信息),他确认过就是在此上车。而两人的对话都在重复,母亲一直语气平静地要求儿子给她看手机,儿子抓着手机一直在愤怒乃至失控的边缘,同时伴随着母亲对儿子态度的不满。

作为旁观者,我对这种沟通方式感到……无语。鉴于两位离我很近,我难以屏蔽影响,我提出帮这位母亲看车次信息。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局面。儿子觉得母亲不相信他,而且一直在重复问题,让他很烦恼;而母亲没有自己亲眼确认,一直在提出需求,而且认为儿子在公共场合很不尊重他。

我想,这也是孩子在追求自主性的表现:母亲的不信任让他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尊重,进而无法控制情绪和行为。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当事人,我要怎么解决?和孩子解释自己的需求(对方不冷静的时候如何沟通),“冒险”相信孩子一次(万一真的上错车?),或者和他人确认车次信息(当时已经在排队检票)。我可能会选择第一种方法,但是效果却不能保证。只是,一直把相同的话语丢给儿子,并不是一种好的沟通方式。

值友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

 


 心理医生来看我

(德)利蒙著  黄超谟译

出版者:上海:文汇出版社 ,2022

I S B N : 978-7-5496-3754-6

分类号:B84-49

关键词:心理学-通俗读物

价 格:CNY49.00



【当当网】心理医生来看我扎比内韦里冯利蒙著崭新视角轻松幽默剖析十种常见心理问题拥有足够的勇气同理心与希望正版书籍25.9元天猫精选去购买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原创文章,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噢!



用心理学去了解自己和下一代:依恋关系、掌控感与自主性——《心理医生来看我》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展开 收起
0评论

当前文章无评论,是时候发表评论了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1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