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立场声明:商品自购。
前一段在值得买上看到京造耳机活动优惠。100多块钱,还是比较实惠的。想着快过年了,就当“年货”送给自己了。
而最终让我决定下手的,是在京东商品详情页面里9大必买理由之一:DSP数字降噪。
那么,这款耳机值不值得入手?我又是为什么选择放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实际体验。
一、开箱
说实话,这款耳机的颜值还是很对我胃口的。电池盒的圆滑边角,有点像颗鹅卵石。
打开之后,两个耳机的造型也很别致,像两颗魔石,静静的等待我的开启。
而电池仓的四灯设计还是很能让我这种带点强迫症的人感到心安,不像之前用的电池仓,老是担心出去就没电,没事就充电。
当然,真的把耳机拿出来的时候,单独来看还是有点怪异,把它立起来,有点像马桶。
二、实测
撕掉耳机的金属点保护膜就可以用了。
一开始试了双耳,感觉还是不错的,外面的噪音确实听不大出来。不过,除了京东商品详情页有提到Dsp数字降噪,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说起这一功能。
从实际体验来看,没办法得知这款耳机的“降噪”是出于耳机的入耳设计,还是商品宣传的数字降噪。
而当我戴着耳机走几步时,我发现,耳机瘸了。
哦,不是,是耳机的听诊器效应太明显了。
听诊器效应常见于入耳式耳机,即耳塞线或者单元处受外界碰撞或者空气摩擦,产生的振动通过耳塞线直接(入耳的线一般硬度较大,有利于传导振动)传递到耳道内,产生让人很不愉快的摩擦声。
我一直以为听诊器效应只出现在有线耳机上,但是这款真无线入耳耳机还是给我科普了一下,我每走一步,就能听到一声闷响。
于是我只能仔细调整入耳的位置,在耳机掉与不掉、声音闷与不闷的选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过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单耳的连接问题。
一开始,我以为双耳连上了就可以了,简单拿一个耳机听应该没问题,结果竟然不出声。翻了半天说明书,也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去京东的商品详情页找。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是真搞不清楚作为双耳的Sportbud和作为左耳的Sportbud之间的区别,所以我常常是搞定了一个又得重新遗忘,再重新选择。
而另一个问题是左耳自动回连的时间确实过长,当你拿起耳机,准备听电话,然后怀疑耳机坏了,之后就能听到语音提示,蓝牙耳机已经连接,这个时候,大概率,对方已经挂电话了。
正是基于这两点,我还是选择了7天无理由退货。
三、总结
颜值担当,价格公道,唯一不足的还是耳机的单连功能。
当然,如果考虑这款运动耳机的定位,你如果拿来跑步时听歌,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100多的无线耳机带个放水功能的还是很少。
第一,你可能是对通话降噪和主动降噪有什么误解。但凡了解一点的都知道dsp降噪是通话的,和耳机降噪一毛钱关系没有。第二,听诊器效应本身来说不是线材带来的,而是入耳式这个结构传导导致的,不是这一款,几乎所有入耳式不管有线无线,都有听诊器效应,除非你能像bose那样做到音腔不封闭才能解决大部分效应(其实还有一点点)。
提升音乐品质的同时也获得更清晰的通话体验。这不是他的页面写的吗?啥叫提升音乐品质?
我其实想说的是这款耳机有诱导性的宣传。不懂的,像我,就会以为是市面上流行的主动降噪耳机。
不要说这么多废话,一分钱一分货
惊噪你都买
我觉得不错,平时上班听听能听一天,也皮实劲用,就是偶尔充电时候自动连接
京东有一次加优惠券能到59,然而我也没买。就知道好不了。
京东有一次加优惠券能到59,然而我也没买。就知道好不了。
所谓的DSP降噪,你基本当它不存在就好了。DSP理论上就是通过内置的数字算法来抑制噪声,但问题没有环境麦克风的情况下,处理器本身压根不知道周围的噪声大小以及频率,因此更多只是混合白噪声来一定程度上中和环境噪声而已,因此实际效果几乎是不存在。
以前很多厂家玩的是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差异,现在基本被科普的差不多了,开始模糊降噪的定义了,不过这玩意也是,不管用电路怎么实现的,哪怕只降了1db,也是主动降噪了。我不赞同某些人说到底什么万元耳机听个响,不过真的是200以内蓝牙耳机,听个响,200到500的,也许还算合格。真的想听出品牌风格又对音质满意的,其实真的还是集中在800到1500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