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半个月前入手了SONY大法A7m3,即使用着24-105 f4的变焦镜头,依然感受到2018年度最热门无反微单的黑科技带来的画质提升。本想着先用转接环+佳能40 f2.8饼干头先过渡下,但经过一周的使用,发现非原生镜头在对焦迅速程度和图像锐度上还是妥协较多 既然都升级了全画幅,可不能因为镜头拖了后腿啊
于是再入一颗原生定焦镜头的想法在心中萌生。。。第一颗定焦入什么呢?既然定位是旅游定焦,还是标准焦段比较合适,至于广角和长焦的定焦可以以后再慢慢来(怎么感觉又掉入了大坑 )
因为“健身马”的重量对旅游头来说不合适,就只用考虑原长的标准定焦了,无非这三个备选方案:
1.sony 50 f1.8
价格便宜,不过貌似性能不咋的,看评价是大法家小痰盂水平,除了光圈大些,画质估计比24-105也好不到哪去,第一个排除!
2.蔡司 50 f1.4
不亏是高端蔡司,1.4大光圈,但一个标准定焦卖到万元,我还是没这么强大的经济实力。。。打扰了
3.蔡司 55 f1.8
同样是蔡司的标定,1.8光圈也足够大了价格比1.4的便宜了一半还多,而且看了张大妈几位大佬评测,在标准定焦头里,都是强烈推荐评级,那就选定了
附上摄影大佬的推荐连接
入手依旧是在上次买24-105的某宝店铺,开票+一个mcuv镜不到4500,还是可以接受的,下面就正式开箱了
二、开箱
包装依旧是熟悉的橙红色,国行有个二维码可以扫码注册,可惜镜头注册也不能延保1年
左下角有着蔡司小篮标的脑放加成
后面还有个sonnar据说是蔡司独家的一种镜头结构,可以有效减小镜头体积依旧保持高画质。
然后还有个T*,也是蔡司独家的镀膜技术,据说有效的防炫光。
反正这颗头就是黑科技满满
准备撕膜开封
开盒可以看到文字提示和用发泡沫包裹的镜头
从盒内拿出所有东西,说明书,保修卡镜头装在sony送的皮袋内,还有个就是蔡司镜头才有的蔡司认证签名啦
皮袋特写,比24-105的皮袋小了不少,可见镜头体积也小很多,皮质很柔软。
拿出镜头,做工可以看出非常精致,镜头和遮光罩的一部分都是金属材质,小蓝标也利于开脑放
装上遮光罩也不会显得很粗壮
镜头内可以看到红色的T*标识,蔡司独家的镀膜技术,可以看到泛着绿光 而且第一个镜片是凹面镜,和常见镜头凸面镜明显区别,49mm的口径配uv镜也比较便宜
这个价位的镜头屁股也肯定是金属的了
和24-105对比,基本是一般的体积
重量上加上遮光罩,55 f1.8也只有350g,几乎比24-105轻了一半
上机效果,终于有微单的样子了
戴上遮光罩也很和谐
三、试拍样张
周末迫不及待的去沧浪亭试了下镜头,这支标准定焦果然像大佬们说的那样锐度惊人,大光圈的优势使得虚化效果也很好。依然是jpg直出,效果已令人满意
当然,既然是旅游组合,还是需要24-105变焦来补充的,也拍了些标准镜头无法拍摄到的焦段
四、总结
对于购入的第一支大法系统的第一支定焦镜头,蔡司55 f1.8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成像质量可以用“锐不可当”来形容。标准焦段也十分适合旅游时使用,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白搭选择,1.8的大光圈也使手持拍夜景成为了可能。可以想象旅游时夜晚出来夜拍,带着这样一个小体积的定焦头比带着个体积庞大的变焦头要轻松惬意的多
这次入手试拍测评就写到这了,等9月底霓虹国旅行归来,希望能多出好片,再来分享吧
浪费了这镜头,居然没有约小姐姐去拍照,光拍些静物有啥可看的[中刀][中刀][中刀]
相信我,买了24,除非你不拍人,不然仍然需要55或85,有些东西绝不是裁切可以搞定的,除非你拍啥都把脸放在画面正中间
这颗镜头的主要软肋其实是最近对焦距离偏大,此外就是轴向色散偏大和价格贵(相比尼康Z50/1.8)。 焦外很柔和,对焦迅速,体积小巧,这些都是优势。此外对于手持夜景很要命的慧差控制也不错
A73个人经历仅供参考 第一个的套头2870没有什么特色 第二个55第一次玩大光圈很喜欢 陆陆续续也接了一些客片 第三个1635f4是因为有朋友做装修设计得陆陆续续也接了一些地产设计拍摄 第四个入了腾龙2875真的是神头 日常和客片完全够用 55就吃灰了准备出了换85。 我只是个业余爱好摄影 所有接单也都是朋友口口相传推广来的 也算补了一些玩摄影的费用,如果说新手的话还是推荐2875吧 焦段够用 光圈够用 能拉长腿能拍糖水,等焦段熟悉后 或者有明确的方向后再补广角长焦或者大光圈。
用过5018F和5518,差距没外面说的那么明显,尤其在你用的是M细节而不是R系列的情况下。5518优势在对焦快和小蓝标加成。这两项加起来值不值4000块,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