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小学生都会背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读者朋友可能不哂一笑,太小儿科了吧,可是您知道吗,这只是教材里节选了半首诗,下半首是: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诗中所提到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概就是下图中的样子:
而战乱,就是造成荒城的原因。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对于这首耳熟能详的唐诗有了更多的理解呢?原来诗人不是在赞美野草的勃勃生机,而是在感慨战争对百姓的摧残,对流离失所的难民的怜悯。
以上内容,是从笔者新购入的书中所获,就是王立群老师刚刚完成的新作《唐十家诗传》,我有幸得到了王老师亲笔签名的版本,收到书的那一刻,可谓欣喜若狂,看来,男人还真是永远都长不大,只是心爱的玩具在变化。
书中也记载了时人对白居易名字的调侃,笔者读到后来,知道白居易的弟弟名为白行简,如此看来,“行简”、“居易”这样的取名,饱含了其父亲的无限深意,也彰显出白父卓绝的文学功底,如今,怕是难有人再想出如此至简又意深的名字了。
这本书以诗为经,以史为纬,王立群老师甄选了唐代的十位名家,讲述了他们传奇的人生。这10位名家分别是:李白、杜甫、王维、岑参、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
笔者是王立群老师多年的粉丝,王老师在讲解历史时很谨慎,没有附加一些自己都模棱两可的评论,有一种在听与你忘年交的长者娓娓道来的感觉,当然,也有狡黠的一面,比如有次学生问:汉族与匈奴、契丹、女真这些少数民族现在成了一个国家,但历史上都敌对过,怎么看这个问题。王老师说:司马迁说过,这些民族都是远古时代从华夏族分出去的,都是一个民族,这是内部矛盾。
您看,他把一个敏感的问题,瞬间转化成一个史学的问题,然后,又把锅让司马迁来背,最后呢,还是用史家博大的视角来给出一个态度,让人折服。
另外,王老师的专业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面:本科教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硕士教古代文学,博士是教中国古典文献学,所以唐诗其实才是他的老本行。
当然了,文史不分家,我们欣赏诗词的时候,当然也要了解诗人的处境,明白当时的历史环境,搞清楚这首诗是为何而作,为谁而作。然后才能知道这首诗好在哪里,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上述都一无所知的话,无异于一个会背书白丁,或者一台会考试的复读机。
所以,希望朋友们拿起手机,了解盛唐灿烂的诗歌文化,听听王老师的历史节目,然后,再放下手机,静下心来,打开这本久违的纸质书,让纸张划过指尖,让先贤的思想洗涤我们的心。
大象出版社的这本《唐十家诗传》是16开的,ISBN:9787571107499,现在签名版才不到20元一套,都不如好点的奶茶一杯 ^_^
暂无评论,打开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