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寄来16年前爸妈用的DV,这产品当年居然无法仿制?
目录
前言
0.家用DV机的诞生
1.从DV机和DC的区别说技术
1.1磁带和数据格式
1.2.外观,防抖与镜头设计
1.3 传感器与使用差别
2. 拆解和修复一台家用DV
2.1 开箱
2.2电池和试修复
2.3 卡带和数据
2.4 拆解与修复
3.当年为什么没有国产的自研DV
4.谁杀死了DV机
5.结语:重归于静
前言
家用DV出现的时间差不多是在90年代左右,当然,在国内的普及已经要到10年之后,DV机和DC在国内都是一种一般消费电子产品,DV机和DC卡片机的区别是什么,和DV有关的磁带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事情?
这一次以修复网友 机核网的 @9s 所寄来的DV作为机遇,来说一说与家用DV机相关的那些事,顺便提及下同时期的DC卡片机。
注:文章会有所谬误,如发现请在评论区指出
DV是Digital Video,原意为数字视频,DV机实际英文名称为Digital Video Camera。若无特殊标注,DV在本文中指代小型一体化数码摄像机。
DC是Digital Camera,数字照相机/摄像机,在本文中若单独使用,则多指代小型一体化照相机。
0.家用DV机的诞生
DV机的诞生比DC早而且普及度也更快,这主要是因为发明时间可以追溯到1951年,所以产品的成熟度更高,而DC的话,出于前期技术限制和用户群体,所以家庭用户大量增多要到1990年之后。
早期DC的用户包括专业摄影师,普通家庭,而数字摄像机会有一些不一样,专业的数字摄像机在诞生初期应该是电视台,传媒广告公司在用,这些大手笔花钱的单位在花钱同时也是在助推DV和周边设备、配套软件的快速发展。
家用DV可以追溯到1985年前后,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神奇的时间,在那个时间点不但家用电脑比如学习机蓬勃发展,在亚洲,电视游戏机也进入千家万户,当然这个脱离不开索尼在1982年发明BETACAM,这种技术的磁带有大小两种分别用于摄像机和录像机,还分为记录模拟信号的和记录数字信号等等。
家用DV的诞生要更晚一点,大约到1990年左右,才有了比较成熟的DV机,这些DV机只有一个取景器,在十年后放置显示屏的位置只有控制按钮,一半机身都是卡带的读写。
但是即使是90年代初期,家用的DV机已经出现了变焦,自动对焦,红外夜视灯,多数DV产品和十年后的DV在主要功能以及轮廓设计没有极大差异。
当然到了90年代中期,甚至有了一些变体,比如说TFT屏幕的普及使得人们终于不用忍受黑白的取景器,还有可旋转镜头可以使得自拍得以实现,等等,参与技术战争的所有厂家都是知名的大厂,包括夏普、索尼、美能达、松下还有JVC等。
1.从DV机和DC的区别说技术
DV和DC很像,但是又不太一样,这一个章节中将从磁带,机身设计和使用方式阐明设计区别。
1.1磁带和数据格式
磁带看起来不是很靠谱,会卷带,会失磁,装配复杂等各种问题让它并不会像是光盘或者SD卡那样好用,那么为什么直到2005年,家用DV机还要使用磁带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技术限制和成本问题。
先说技术限制,因为科技发展,所以早期的数字芯片,具备压缩数据能力的,不是成本高就是耗电或者无法小型化。就算是能源和空间无限,想要实时编码,有时候会需要使用专门的编码板来完成编码,而编码板压根还做不到单芯片。
这一块比较典型的就是之前我们拆解维护的索尼PSX,视频信号的编码就是使用一块FPGA来实现的。
再然后说一下成本问题,非易失性存储器也被称为固态存储器,价格贵,而同期机械硬盘还没有达到能塞进家用DV的大小,当然时间能解决技术难题,到2008年机械硬盘录像机数量增多,只是这时候也是接近家用DV机市场生命的尾声。
可能会有人说05年的 iPod Video不是就有硬盘了吗,甚至还是东芝的,日本本土品牌。这主要还是和开发路线有关系,直接换用硬盘需要对原本的模具、控制电路都进行修改,还有硬盘的不稳定性和易损问题还不能解决。
再有重要一点就磁带是一门生意,类似墨盒。
用于摄像机的磁带种类多,早期使用的有Beta带,DVCPRO带,DVCAM带,Hi8带等等,这些在带之前的 英文代称其实主要指的是整套技术,包括软件设计,卡座设计,配套芯片等,80年之后的DV带,除了松下发明的DVCPRO,其他大都是索尼发明和引领使用的。
到这里其实有点容易搞混,我们来再次了解一下:
DVCAM 索尼在1996年的技术,包括格式,记录方法等等
MiniDV 磁带,设计可以使用DVCAM格式的磁带,所以也会说DVCAM磁带,这就相当于把一块硬盘叫做FAT32硬盘的意思。
这种VHS是录像带,提供给录像机用的,录像机就是被放在电视下的那个
还有这种DVHS,记录数字讯息的VHS录像带
90年代的家用DV机多使用普通8mm磁带或者Hi8磁带,Hi8是8mm带的高清版本,有着更好的画面表现
而2000年后,使用在民用产品上的主要为DVCAM格式的MiniDV磁带
当然在索尼称王同时,还有松下DVCPRO以及P2存储卡。
有没有办法更小?有,那就是比MiniDV磁带更小的MicroMV(下图中右下角的磁带),这种极小的磁带仅仅只有大张MS卡的长度。
这种磁带也还是索尼的发明,被使用在末期的微型摄像机上,比如最右边的DCR-IP7V
因为磁带和格式是很庞大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在下篇文章中我会试着描述清楚。
1.2.外观,防抖与镜头设计
小时候其实会很好奇,为何DV一直是这种单手握持设计的结构,而且和DC比,它真的是很长来着,在轮廓上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
其实这一种设计也是传统的延伸,用于家庭的DV通常都是被使用来记录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Vlog,人们一手拿着摄像机一手带小孩还一边说That’s great。
也因此,如何在运动情况下也能拍相对稳定的时候是个关键点,长条设计最大优势在于留给镜头的空间大,不但可以设计很多镜片,同时因为EVF与镜头在一条直线上,和相机比较不会有视察。
这种长条设计不但让使用者可以单手持拿,操作主要功能,同时也使得DV的镜头设计可以有着长变焦能力。
变焦能力在2000年后的DV机上一直是一个卖点,甚至在数字技术发展后,数字变焦也成了一项竞争点,后期放大倍数甚至可以达到500x甚至600x。同时也有一些顺应时代的附加功能,比如网络摄像头、USB传输等
1.3 传感器与使用差别
从宏观来看,尽管DV机和DC在2005年左右都有差不多的功能,比如可以录制数字视频以及拍摄数字照片。但是实际上按照使用率,DV机用户录像更多,DC机用户的拍照更多,并不会出现反过来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不但是因为用户在购买时候就决定的需求,其实还和产品设计有关。影响比较大的是传感器
考虑成本与性能还有处理速度,DV机的传感器往往并不会具备很高的像素,比如PAL格式只有720*576,传感器一般也就是800线,在DC出现百万像素后几年,DV才有拍摄百万像素的静态影像的机型。
可能一些朋友不知道“线”是什么单位,因为以前是CRT显示器,显示的画面是由电子扫射在荧光涂层实现的,所以扫描行数越多画面越清晰,而一行也就是线。因为CRT不是像素点,所以理论上并没有具体分辨率一说,只有垂直解析度。
虽然DV的传感器像素低,但是单个像素具有更好的感光度,所以噪点也更少,同期的DC可能感光度一高暗部噪点就起飞,DV机则还能看。
另外就是为了增强暗部拍摄效果,有些DV机还会自带有红外灯,有着还可以的夜视能力,除了红外也会使用可见光LED灯。不过这种对被拍摄对象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还有就是考虑到用户会把摄像机接到电视上用于播放视频,所以,一些机型会带有线控或者红外遥控,也是属于特色功能。
这些差异,加上存储器的价值,使得DV和DC尽管有功能交织,但也不过都是兼容功能,并不会出现相互替代的情况。
2. 拆解和修复一台家用DV
虽然说DC卖的比较多,但是依然有不少家庭选购DV,辅助记录多媒体讯息。当然从定义来讲似乎也只有DV能记录多媒体。9S委托我尝试修复的是一台索尼的磁带DV机,来自于他的家里,原先由亲人使用。
2.1 开箱
这一台机器的型号是DCR-HC43E ,使用磁带作为介质,DCR也是索尼的家用dv产品的代号,专业产品用DSR作为前缀。
因为电池失效了,所以使用这样一个DC电源供电,内部是一个升压模块,类似我们之前发布的一个设计。
和绝大多数的同时期机型一样,并不具有内置时钟电池,因此,每次拔插电池时候你都需要手动的设置一下时间,也因此我迅速了解到这部摄像机发布于2005年。
家用DV和准专业DV主要在于功能、性能和按钮数量差异,还有续航能力,变焦能力,防抖性能等,在牺牲许多后换来小体积,将这一部小小的家用DV和专业的DSR-PD150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可以看到差异上是非常明显的。
受限于机身接口位置,所以这一代设计了一个底座用于整合各类功能,后面这样的底座就没有再使用了。
通过这样一个底部接口连接,就能够引出MiniUSB,IEEE1394,DC输入,以及AV输出。
在液晶技术发展后,DV机迎来一个变革就是彩色的取景器,而在几年前即使是高昂的专业机型或者外置取景器,都还是使用黑白显像管来显示内容。
2000年,索尼在很多的机型上面都部署了记忆棒卡槽但是暂时都只能记录照片讯息,到了后面几年,MPEG-2压缩技术能在低功耗设备上应用后,记忆棒才得以记录视频。
原装的索尼记忆棒实在太贵了,在当年,按照售价大概是1.5元/MB,256MB的卡就和原装电池一样要价300-400。但是还好,中国市场具有很强适应性,副厂电池和副厂记忆棒以及转接卡的兴起有效缓解这种高昂的开销。
电源的开关、拍摄记录到磁带、拍摄记录到存储卡、回放这三个模式被简化并且集成到这一个三触发拨轮上面,一个大拇指就可以简单的应付所有需求,我觉得比现在微单的模式轮盘操作更好。
自带的指示灯对当前的状态进行指示,边上的PUSH按钮用于释放电池卡榫。
在专业录像机上面的逆光拍摄,内置ND等功能被取消,取而代之是一个夜视功能开关,一些机型的夜视开关会联动红外灯或者LED补光灯
从功能实现来说这些补光灯确实能达到目标,当然前期用的更多一点的红外补光会呈现这种绿色。
使用手机等不带有红外截止滤光片的相机可以拍摄出前侧的红外光
我使用一个箱子来模拟下暗处环境拍摄,开启夜视模式后这一部摄像机可以轻松的拍摄无光环境下的场景
而在这一个开关下方是接口防尘盖,机身在此处有两个常用的接口。AV接口不用多说,但其中LANC是用于连接到其他设备,在这里有详细的描述其功能, blog.csdn.net
比较让人想不到的是LANC这一个接口可以提供摄像机几乎所有的状态,并且进行控制,我在一开始还以为仅仅只是一个线控器接口。可以推断现有微单应该也是类似的技术。
卡尔蔡司是索尼的深度合作伙伴,在05年左右时候,这一个老牌光学厂和索尼的通透合作使得卡尔蔡司让几乎所有非专业人士得以了解,当然现在来说这个日系镜头贴个德国标识,到底有没有提升还是需要额外考据的。其中更容易看懂的,比较有特点的是这一个12X变焦
那会厂商之间的竞争点有很多,而这个大变焦代表着夸张的放大能力,是属于产品宣传上的一项重点,当然因为摄像机的设计本来也很适合塞进长长的镜头组,所以变焦动辄10x,20x也不足为奇了。这还是没有算上数字变焦,数字变焦可以随意100X,150X甚至300X,前几年手机拍照能力的宣传和这个比有很大雷同
在开仓接口的边上是电池部分,索尼的InfoLITHIUM电池,在还没有出现廉价的用于精确计算电池电量的库仑计芯片之前,这种自带电量检测,可以和设备进行通讯的电池是技术力表现,我以前一直觉得是很神奇的一个事情。
2.2电池和试修复
这一DV使用的是NP-FP50这个型号,我把它和使用在我的A7系列上的电池进行下比较,可以看到infoLITHIUM技术都标在同一个位置,从侧面的一些干燥后呈现黄色的电解液可以了解这一个电池组内部电芯已经漏液。
漏液的情况基本说明电芯甚至电池保护板都已经一并损坏了,我尝试进行充电,但看起来这个电流以及迅速达到顶峰的电压都说明电池损坏了。
因为使用的是超声波焊接所以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电锯分割四边的外壳,当然这个方法我不建议用在还没失效的电池上
剩余的位置我使用撬棒敲开,这样暴力的打开就完成了
一个电池的锈蚀非常严重,但还好,电路板看起来并没有被腐蚀掉。当然并不能判断它绝对完好。
可以看到使用的是一片Atmel公司的AT90VC8544作为主控,成本并不算低,这也是同期的仿制电池做不到完全一样的监测性能,只能越过开机电池检测的原因了。
在小心的拆解后,检查依然完好的那块电池,字样UR14430P,出厂商是三洋。
当然我还是要替换成全新的电芯,我购买了同样规格的14430电池
因为是来自电动牙刷的拆解而得到的,所以当不小心按下按键我发现它的指示灯还会发光,有一种赛博幽灵的感觉,拆除四肢(其他多余的组件)只留下核心(控制器)和心脏(储能元件)
把控制板卸载并尽量的清理干净一些腐蚀的部分,为了保证兼容留下一部分镍片
之后就是安装和焊接,使用一台自制的电容储能点焊机。
最终测量电池的正负极,电压看起来正常。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顺利,我试着连接到录像机上面,并且尝试一下有线供电,这个充电指示灯可以点亮但电池并不会被识别。
我把这个部分焊下,因为很可能是因为接触不良与锈蚀问题
如果要解决锈蚀通常会使用打磨的方式来解决,而这次因为零件小,需要更换成使用化学溶剂,比如这种金属活化剂。没有具体公式但还算能用
但是比较大的问题在于上面的接头虽然完成了清洗,情况却依然不太好,可能要考虑点其他问题,我试了下拿了一个以前修改外置供电的电池,试试看把控制器挪过去。
当然最终情况停在这里,因为这种副厂电池质量实在太差,接头直接断了。可以看到破解的芯片是ATTINY13V,这是一个系列中最低的型号。在当前成本超过再买一块新的后,我暂时结束了电池的修复。
2.3 卡带和数据
机器内的卡带,还有一些寄来的卡带,基本是这种MiniDV磁带,它可以记录60分钟的DVCAM或90分钟的DVSP格式
在体型上可以说是非常的小巧,这样的一盘MiniDV磁带你可以看到它仅仅只有最常见的音频磁带一半大小,
也因此它可以简单插入到DV中
在家用DV上面带仓打开是手动,按住电池槽边上的开关后把外壳向外拉出
其余的卡带弹出和卡带载入是由电动机构完成,所以即使是现在来看依然觉得不会过时。
9S提供的已经录制过的磁带共有这样三盘,上面的标签是我贴上的,防止一盘读两遍
之后就是使用这一台DSR-PD150P机器来读取了,或许会问,为什么不使用那台家用DV?主要原因是这种专业机型的带仓有更好性能,对磁带操作会更快
除了一些童年记录外,有一张半磁带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内容,颇为怀念,而且还正好在现在日本奥运结束之后的时间。
在那一张16MB的卡上也存有一些照片,然后可以存储MPEG-2压缩的视频,当然这个容量可存的并不多。
导出视频部分使用的是Adobe Premiere,连接到电脑后可以控制磁带的前进后退或者快慢播放,导出时间与磁带的总时间呈现1:1关系。
在导出所有的视频后,3张磁带变成硬盘数据一共占用了27GB的容量,当然并不是所有磁带都是录满的,导出的视频大小总共是2小时07分钟。
当然除了这样导出视频,还可以使用AV线或者S端子线缆来实现。
我使用一张采集卡,连接到手机,这样一个采集方式就能正常的实现了,一些早前的家用录像机也是这种方法,当然你可以选用常见的火线接口。
不管是哪种方式导出来的视频,虽然色彩,锐度等都“有年代感”,但是码率足够,播放流畅,在当年是可以接受的
2.4 拆解与修复
因为上一台9S还需要使用,为了减少出问题可能性,我使用时间相近的另一台DV来拆解。这一台是使用DVD作为存储介质的索尼,DCR-DVD608E,大约在前者发布时间两年后的2007年发布。
在打开时候内部还有一张小尺寸的DVD,然后是我手写的使用时间,2020年11月16日。
撤下镜头下方的挡板可以看到黄色的红外灯,还有一批模具型号、生产周期等信息。
左侧是一个SD卡槽,然后有MicroSD以及喇叭,但是早期电子产品在集成度上确实差点意思,这些模块都被安装在单独的PCB上面。
这一个电池给内置时钟供电,它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充电的,但这摄像机毕竟长期没有使用所以电压早已低于最低供电,正常应该为3V以上。
在拆卸下来这一面外壳以及屏幕后,得以见到整个内部结构。
这种DV的基本架构如下,前后虽然经过各种修改,但是内部设计并没有出现巨大的调整。
这一台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排线有问题,简单讲就是断了一部分,这也是当年索尼DV为用户诟病的问题之一,所以拆解下屏幕的同时,我着手试着修复屏幕的排线
一开始,先使用洗板水来清理残余的黏胶,因为要经过转轴部分所以这种排线分为两个分叉,上下交叠以实现更小的投影面积。
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我的想法是把断裂的线的表面塑料刮掉,然后焊接起来。
但这个方法最后并不太成功,尽管我使用了手术刀片,可这种FPC软排线并不太吃这套。刀片仿佛在切阿胶,特别有弹性同时并不好留下痕迹。
另外因为耐高温,所以用烙铁也无济于事。
但是多亏了神奇的国内平台,所以这样一根排线居然买到了全新的配件,或许侧面也说明它是多容易损坏。
很快的,我收到了排线,是国产的仿制品
机器安装屏幕排线并没有特别大难度,拆1/3的机身就可以。但还是要说明,这台DV的装配有着很复杂的工艺,并且我觉得手工完成占比不小。
因为屏幕是可以上下旋转的,所以在内部排线也会接受一些机械力
屏幕翻转是依靠这一个开关来实现切换,开关的位置依附在排线边上,当你把屏幕转180度时候开关触发,屏幕上下就会颠倒
我把排线塞进转轴部分,看起来没问题
先把屏幕排线连接上,然后将摄像机组合起来,并连接剩余的排线,最终就可以完成组装了。
屏幕看起来没问题,显示、触摸、按键一切都正常。它确实被修复了。
3.当年为什么没有国产的自研DV
一台DV机,经过几十年发展,本来应该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但是到了21世纪初在国内也没有能力自主制造,大都只能依靠进口,这是为什么?
DV机,使用磁带记录的那种,在用户按下Play按键的背后,是由专利、高精度制造工艺和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所堆砌的实用性。可能你会说这有点吓唬人,那我们先从磁鼓的作用说起,很简单,磁鼓其实就是带着多个磁头的组件,在卡座开始读写磁带时候保持旋转。
这个闪闪发光的磁鼓有什么奥秘?实际上磁鼓、磁鼓电机、卡带固定等这是一系列的技术,并且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技术连锁,应用在录像机和摄像机上的磁鼓在事实上极难仿制。
磁鼓和磁带并不是有物理上接触的,因为接触的话完全经不起磨损,这一点和我们听音乐使用的普通磁带有绝大不同。
实际情况下,近代的磁鼓和磁带只有几十微米的距离,因为读取磁信号容易受到电机速度干扰,所以卷带速度和磁鼓的旋转速度都必须要稳定匀速,为了信号稳定,磁鼓电机采用的是无刷电机,并且带有磁传感器以及控制电路。
要自己做DV,要面对的就是国外技术成熟的问题,这种钓鱼比买鱼难多了的情况没人愿意干,所以在磁带被从数据介质的首选行列淘汰之前,都没有国产的磁带录像机或摄像机被发明。毕竟人家70年代开始就有商业款式,技术积攒的够多了。
当然这种情况其他国家也差不多,比如说三星,虽然贴着自己的牌子,但实际上技术都是日本提供。使用索尼MS卡,用的也是索尼的MiniDV和DVCAM格式。
整个卡座虽然只有巴掌那么大,但在机械设计上和看起来一样复杂,使用过普通的音频磁带可能会认为磁带是磁头靠近卡带情况下读取,但实际上像是这种MiniDV磁带在读取时候,带并不是在磁带外壳上,而是会被锟棒挑出绷紧,也因此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磁鼓是倾斜安装的。
这一系列的在机械设计上的高难度、高精度工艺和非标准件,关键一点还有技术上的连锁,都使得国内的工厂无法轻易仿制,因为回本和专利还有用户都是问题,颇有点像是飞机的制造。
4.谁杀死了DV机
作为大受欢迎的产品,虽然家用DV和DC卡片机出于技术研发路线差异,不是同年同日生,但是却几乎在同年同日去世,市场份额降低到“其他”这一类,而造成这种冲击的,就是手机。
但是实际上,手机并不是消灭了家用DV机和DC卡片机,这类产品消灭的是用户。
从用户角度来说,尽管相机APP与录制视频的功能到了2015年之后才好用点儿,但是迭代快,方便,连通社交平台,人手一只等等都让这种产品一瞬间消灭了DC和DV用户,让人们不会再冒出要买个DC卡片机拍小孩的想法,更别说DV了。
甚至出现一些专门用手机拍摄的Adult Video,(有些人就好这一口),但是DV确实因为有防抖加上低光效果好,所以确实很多公司会用廉价DV来拍第一人称的Adult Video,平常说的动作片画质也是这个原因造成。
如果不是极限的追求,谁喜欢麻烦呢。需求的降级引发厂商竞争的减少,而厂商竞争减少产品研发放缓又进一步降低了需求,这往复循环成了让DV先一步“去世”的原因之一
RIP
5.结语:重归于静
DV的发展如果可以从第一个视频信号被记录到磁带上开始算的话,那到现在已经是有70年左右。犹如地球的生成一样,缓慢而深邃,许多技术被发明又有许多技术被淘汰,即使它们很精致,是有着复杂实现机理的工业浪漫。
如今,DV机已基本没有家用的新品,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微单,还有便携领域的霸主——手机,易用,简单好上手,能轻松分享,不管专业用户怎么认为,但用户喜欢。
当年的竞争公司现在已退出一半,而最主要的用户群体又回到了广告公司,婚礼工作室与电视台。时代的弄潮让DV机达到顶峰,在一段时间后,又让竞争的海面归于平静。
我是新昼,很高兴你能来看我写的文章。
参考
Chapter 4 The Video Camera
https://cool.culturalheritage.org/videopreservation/vid_guide/4/4.html
Sharp video camera vl-mx7s-gy 8 pal
https://www.subito.it/fotografia/sharp-video-camera-vl-mx7s-gy-8-pal-varese-391598911.htm
Back To The Future - Marty's JVC Video Recorder
https://www.icollector.com/Back-To-The-Future-Marty-s-JVC-Video-Recorder-17927_i23435002
数字摄像机的历史网站

北纬26度5分
校验提示文案
菠菜123456
校验提示文案
路人值友
校验提示文案
浦江游人
校验提示文案
一只飞翔的小猪
校验提示文案
东大裂狗
校验提示文案
稳得福
校验提示文案
愤怒的布谷鸟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6264333004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7067266264
校验提示文案
冰冷小海豹
校验提示文案
kokace
校验提示文案
胖友13218397
校验提示文案
天瞳地扉
别人的专利绕不过去✔
校验提示文案
绿番茄
校验提示文案
习惯老哥
校验提示文案
昵称获取失败
校验提示文案
大师兄9971
校验提示文案
如来佛祖
校验提示文案
俗得掉渣
校验提示文案
二次元爱好
校验提示文案
Timeow
校验提示文案
Timeow
校验提示文案
电子垃圾发烧狗
校验提示文案
b站的用户
校验提示文案
剁手西瓜皮
校验提示文案
剁手西瓜皮
校验提示文案
剁手西瓜皮
校验提示文案
圣诞老人2019
校验提示文案
szseer
校验提示文案
芝士就是力量i
校验提示文案
值德买吗
校验提示文案
icombmw
校验提示文案
绿番茄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9023980794
校验提示文案
系统忙碌
校验提示文案
菠菜123456
校验提示文案
Kazamiyuuka
校验提示文案
_anonymous
校验提示文案
CloverTium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