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川端康成,与初恋般的《伊豆的舞女》
大家好,我是奶爸九节狼不是狼。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伊豆的舞女》。
这本是时代华语2022年出版的,那一年正是川端康成去世50周年。
川端康成的作品集一版再版,而如果说时代华语版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长达70多页的序了——相较而言,同书名的《伊豆的舞女》也不过36页。但个人认为,这个序恰好是最值得大家阅读的。
在序中,作为译者的高慧勤老师,不仅讲述了川端康成的个人经历和主要作品,也详述了川端康成如何在政局、时代影响下,传承物哀精神,形成个人风格的。
以《伊豆的舞女》为例,川端康成由于自幼孤独,不仅父母早亡、祖父母也在他成长过程中去世,直到后来,为了派遣也好,为了游历也好,踏上了去伊豆的路,而自此以后,川端康成就一直保持着在路上的喜好,性格也变得更为开放,可以说,《伊豆的舞女》多少带了自传体的意味。
而另一方面,川端康成又拥抱了外来主义,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都是一个思想大汇聚的年代。川端康成拥抱了达达主义。
什么是达达主义,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川端康成眼中,达达主义就是用感觉去描述世界。比如,我们常说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在象征主义看来,两棵不同的枣树象征着不同的事物,但如果换成达达主义的想法,枣树就代表着当时的感觉,你可以带入其中,或许能体味到当时的感受,又或许不能。
就比如书中的另一篇短篇小说《殉情》。讲的是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妻子,歇斯底里的样子,不允许家中有嘈杂声,甚至幻想丈夫的来信,说家里太吵了,最终杀了孩子,并自杀,而这时,川端康成写到,丈夫就安静的躺在床边。
关于情节的解读可以很多,我大致认同可能是丈夫出轨,于是妻子杀了丈夫,又因为情绪紧张,稍有风吹草动就满目皆兵,最终自杀,也连带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但情节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感觉成为了文章的主题。你甚至可以感觉到那个妻子在安静下的紧张和不安。
当然,川端康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体,高慧勤老师也并没有“亲亲相为隐”,反而指出了川端康成到后期沉溺于官能。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要知道,在《伊豆的舞女》中,“我”与舞女是初恋的朦胧,甚至觉得对她产生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都是对她的亵渎,哪知道到了晚年,川端康成反而认为生命就是官能。这大概也是日本文学的复杂性的一种体现吧。
所以,对于想了解日本文学的人来说,川端康成无疑是一个好的窗口,而对于想了解川端康成的人来说,这本《伊豆的舞女》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五合六津
校验提示文案
五合六津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