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的非虚构,32本译文纪实系列汇总推荐,给你直抵人心的力量!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上海译文 公众账号,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译文纪实系列,是上海译文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的为主打的一个图书品牌。
纪实作品,其素材一般来自记者实地采访,以真实的数据、题材,以非虚构的姿态,从各自领域关注当前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2011 年,在“非虚构写作”尚未在国内走红前,我们引进出版了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引发了读者和媒体的强烈关注,次年海斯勒的《江城》出版,进一步点燃了读者对“非虚构”的热情。
于是在 2013 年,“译文纪实”正式成为这个非虚构图书系列的名字。同在这一年,彼得·海斯勒的太太张彤禾的作品《打工女孩》成为年度畅销书,获得新浪、新京报、中华读书报、凤凰读书等十多家国内媒体的好评和推荐。巧合的是,海斯勒的好友迈克尔·麦尔关于北京城市发展的作品《再会,老北京》也成为年度话题之作。
2014 年《少林很忙》《奇石》《两个故宫的离合》《无缘社会》相继出版,2015 年的主题则对准“环保”,出版了《与荒原同行》《大灭绝时代》《汤姆斯河》等欧美市场热点书籍,其中不乏获得普利策奖的好书,2016 年,书系着力点又转移到了病毒灾难、贪腐问题上,出版有《血疫》《正义的代价》。
2017 年,“译文纪实”推出 5 本新书,从年初“中国女婿”迈克尔·麦尔的《东北游记》、赫克托·托巴尔记录智利矿难的作品《深暗》,再到回顾历史的《慕尼黑的清真寺》、关于极地探索的《熬》,由日本 NHK 电视台同名纪录片采访实录而来的《女性贫困》。于 2018 年 1 月出版上市的《创水记》《寡头》《鱼翅与花椒》《老后破产》《货币战争》,2019 年已出版《看不见的美国》《女人无名》《房奴》,“译文纪实”书系在持续壮大。
假如,你花了一个月坚持做一件事,一定会养成一个好习惯,那想象一下, 32 本书的坚持,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以下是“译文纪实”系列迄今为止的完整书目,它们涵盖不同领域的不同故事,用文字记录真实,用叙述把握脉搏,用数据传递声音,与读者共同直面人间万象。
1《工作漂流》
[日] 稻泉连|著
窦心浩 谭婉心|译
2018 年 6 月出版
“低欲望社会”中“迷惘的一代”?
没有定性、吃不得苦、缺少奋斗目标?
是年轻人的就业观出了问题吗?
我们真的了解日本的年轻人吗?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曾经,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的人生;如今,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年轻人渐渐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质疑——
“这个行业真的适合我吗?”
“保持现状似乎就是在走下坡路……”
“选择越来越少,我还能做什么?”
三十岁上下,换跑道似乎还不太迟。年轻人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在职场中漂流不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是去更大的企业,还是选择有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是彻底转行,还是自己创业,或是留学深造?究竟如何改变,该漂向何方?
2《总统班底》
[美] 卡尔•伯恩斯坦 鲍勃•伍德沃德|著
杨恒达|译
2018 年 6 月出版
伍德沃德在《华盛顿邮报》刚刚工作了九个月。
1972年6月17日,星期六。伍德沃德接到本地新闻编辑打来的电话,说当天凌晨,有五个人带着照相设备和电子窃听装置,在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的一桩盗窃案中被逮捕。
周六的新闻编辑部异常宁静,当伍德沃德开始打电话的时候,他注意到伯恩斯坦也在从事这桩盗窃案的报道。
哦,天哪,可别是他。伍德沃德想起了办公室里的一些传闻,说伯恩斯坦很有抢新闻的本事。
……
1973年4月30日,晚上9点钟,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
“有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播音员庄严地宣告。尼克松坐在他的桌子旁,桌子上一边放着他家人的相片,另一边是林肯的半身像。
总统开始发言:
“……今天,我作出了任职总统期间最困难的决定,我接受了两位最亲密的同事的辞职……在任何组织中,为首的人必须负责。所以,责任应该由我来负。我接受这一点……正是这样一种体制,使事实见诸天日……在目前情况下,这一体制包括了坚定不移的大陪审团,诚实的检察官,勇敢的法官,以及强有力的言论自由……”
……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3《房奴》
[美] 戴维·戴恩|著
叶硕|译
2018 年 5 月出版
房子,是“美国梦”的开始。夺走一个家庭的房子,就是夺走他们的梦想。
很少有人从数百万普通美国民众的角度来讲述 2008 年的金融危机,然而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
自 2009 年起,三个普通的美国人——癌症护理护士、汽车销售员和保险欺诈方面的专家——决定揭开这个谜团,厘清华尔街的罪行,并探究个中原因。他们发现,整个抵押贷款行业从根本上破坏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不动产法律体系;那些使人们失去房屋赎回权的几百万份文件,统统都是假的;所有办理了抵押贷款的美国人,都在进行一场豪赌,他们极有可能被一无所有地赶出家门,即使他们遵规守法,每次都如期还款。
这是公共政策的重大失败。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在止赎危机中失去了住房,估计最少接近600万。
4《女人无名:20 年追寻真相和正义之路》
[美] 艾米莉·温斯洛|著
徐晓丽|译
2018 年 5 月出版
1992 年,当时还在匹兹堡上大学的艾米莉·温斯洛被一名陌生男子强奸。2013 年,当她已在英国建立起自己的新生活、已婚并育有两个儿子,开始走上职业写作之路时,当年侵犯她的那个人突然在警方确认后被逮捕。怀着极度的好奇以及不断挖掘真相的决心,她以犯罪小说作家的经验展开了一场个人调查。
《女人无名:20 年追寻真相和正义之路》是一个被自己曾经遭受的创伤不断追赶着的女人所写的回忆录。温斯洛在其中生动地描述了她长久以来对案情大白于天下的渴望,这为其坦诚地描述20年后正义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埋下了伏笔。
5《看不见的美国》
[美] 珍妮·拉斯卡斯|著
何雨珈|译
2018 年 3 月出版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
他回答:“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看不见的世界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衣阿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队的啦啦队员们。
啦啦队员?是的,她们也代表着你看不见的美国。
看不见的美国,其实一直都在。
6《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
[英] NHK 特别节目录制组|编著
王军|译
2018 年 8 月出版
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为什么还会“老后破产”?
长寿,这个幸福社会的象征,将成为压垮老后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NHK 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面向中的各种影响。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轻时都与你我一样认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储蓄计划,却从没想过老后生活如此孤独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
“老后破产”问题不只冲击65岁以上的老人,更进一步蔓延至工作人口。经济衰退、收入减少、物价上涨的危机纷至沓来,年轻人就业困难,中年失业的上班族难以再次进入职场……如果不能认清现状,寻求解决之道,那么,不管你现在几岁,都将成为“老后破产”的预备军。
7《货币战争》
[美] 詹姆斯·里卡兹|著
凌复华|译
2018 年 8 月出版
1930 年代货币贬值,日本入侵亚洲、德国袭击欧洲;
1970 年代货币贬值,导致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今天,第三次货币战争正在席卷全球。
1971 年 8 月 15 日,一个安静的星期日晚上,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发表广播演说,宣布他的新经济政策。政府将实施全国性的价格管制,对国外进口商品征收高额附加税,并禁止用美元兑换黄金。由于一场正在进行的货币战争摧毁了人们对美元的信任,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
一次又一次,纸币贬值,资产冻结,黄金被没收,资本被管制。对此,美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事实上,从 1770 年代到 1970 年代,经历了革命、内战、大萧条和卡特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美国一直是美元贬值的引领者。
今天,我们正介入一场新的货币战争,另一次美元信任危机即将到来。这一次的后果要比尼克松面对的严重得多。全球化、金融衍生品和杠杆化产品在过去四十年里的增长,使得金融恐慌及其蔓延几乎不可能被遏制。
8《鱼翅与花椒》
[英] 扶霞·邓洛普|著
何雨珈|译
2018 年 7 月出版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9《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
[美] 戴维·霍夫曼|著
冯乃祥 李雪顺 胡瑶|译
2017 年 12 月出版
普利策获奖作家作品,记录俄罗斯寡头政治时期的里程碑之作,最新修订补充版,全面再现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
从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最为瞩目的寡头引领俄罗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险峻试验。从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巨头斯莫伦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这些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反过来操纵旧制度,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在寡头资本主义走向巅峰之时,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油气、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时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的戴维·霍夫曼参考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与当事人多次面谈,将新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10《故宫物语》
[日] 野岛刚|著
张惠君|译
2018 年 3 月出版
第一篇「话文物」
《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36件标志性馆藏的故事。
不只写文物本身,更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写战时的颠沛流离,写战后的阴差阳错。
第二篇「谈故宫」
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故宫的过去。
“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
第三篇「访昔人」
四个故宫的历任院长与名人专访记录。
借这些与故宫命运深深勾连的人物之口,揭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11《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
[美] 赛斯·西格尔|著
陈晓霜 叶宪允|译
2017 年 12 月出版
一滴水映照一个国家的历史,一滴水折射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这本书学习以色列的逆商格局、创新远见和忧患意识。
对水的重视,以色列人可能无人能及。在这个 60% 的国土是沙漠的国家尚未独立之前,犹太人已经意识到:缺水,将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难题。治水贯穿了以色列的建国史和发展史。从梦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之初,犹太人已开始制定全面成熟的治水方案。以色列拥有世界最领先的治水技术,而对治水计划的执行力更是令人惊叹。尽管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自由市场国家,但在水问题上的,以色列人完全认同这种国家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做法。事关民族利益与国家存亡的水问题上,从国家到个人,以色列处处体现出犹太民族引以为傲的智慧与坚韧。
12《女性贫困》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著
李颖|译
2017 年 9 月出版
家暴、负债、压榨、漠视,精致妆容的外表下是惨痛崩坏的人间世。NHK 继《穷忙族》后再次追击“女性看不见的贫困”,是什么在啃食年轻女性的未来?
《女性贫困》图书版包含了以下四个电视节目中没有介绍的采访内容:2013 年 2 月播放的《早安日本:不被期待的妊娠——女性们的现实》、同年 7 月地方台播放的写实纪录片《她们的分娩—— 2013 年某母子宿舍日志》、2014 年 1 月《 Close-up 现代》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以及同年 4 月份 NHK 特别节目《女性贫困——代际传递效应》,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13《熬:极地求生700天》
[美] 阿尔弗雷德·兰辛 |著
岱冈|译
2017 年 3 月出版
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率领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队“坚忍号”,在南极遭遇了沉船危机。
自从最后一次同现代文明接触之后,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时间。外界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他们遇到了麻烦。没有直升机,没有小型登陆车,没有履带式雪地车,也没有合用的救援飞机。700 天的极地求生,他们都遭遇了什么?
14《慕尼黑的清真寺》
[美] 伊恩·约翰逊|著
岳韦|译
2017 年 3 月出版
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普利策奖得主伊恩·约翰逊追踪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 70 年的历史,带来了这份报道。
15《深暗》
[美] 赫克托·托巴尔|著
卢会会|译
2017 年 1 月出版
2010 年 8 月,智利圣何塞矿井的 33 名矿工被困井下 700 米,在经历破纪录的 69 天艰苦等待后,最终奇迹般获救。全世界媒体蜂拥而至进行大幅报道,但很多发生在井下的故事却并不被人知晓……
《深暗》是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赫克托·托巴尔的最新力作,他独家探访了获救矿工,并了解了他们的故事,解读 33 名勇士及其家庭的故事,并追寻了让人们在这一危险地区坚持工作的神秘而强大的精神支撑力。
16《东北游记》
[美] 迈克尔·麦尔|著
何雨珈|译
2017 年 1 月出版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从北京到东北,从胡同到乡村,《再会,老北京》作者非虚构新作!
17 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7《正义的代价》
[美] 劳伦斯·李默尔|著
张晓林 乔雁|译
2016 年 6 月出版
企业贪婪,司法腐败,政府不作为……商业精英与权力精英共谋,践踏普通人的生活。正义是否还在?
《正义的代价》是记录两位律师历经十四年艰辛将煤矿业大亨梅西公司老板绳之以法的故事,两位来自社会底层和律师世家的同行相互合作,最终打败了邪恶。
这是一部关于公司腐败但又振奋人心的真实故事,读来比小说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18《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著
姚向辉|译
2016 年 3 月出版
《血疫》是一本“人命关天”的书,艾滋病,SARS,埃博拉,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这不只是一个病毒的故事,它关系着人类的无知、贪婪、勇气和牺牲,以及我们面对大自然时的敬畏。
真实,远比你想象的更惊悚。
19《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
[美] 丹·费金|著
王雯|译
2015 年 5 月出版
2014 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揭秘环境污染与癌症关系第一书。
从农业小镇,到癌症村。环境污染和癌症,错综复杂。
漫漫治污路,谁去求索?引领经济发展的企业?势单力薄的个人?彰显社会良知的媒体和环保组织?手握公权力的政府?
环保记者丹·费金,聚焦癌症村,历时十多年追踪调查,还原化工污染诉讼案始末,揭秘环境污染和癌症关系真相。
20《大灭绝时代》
[美]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著
叶盛|译
2015 年 5 月版
《纽约客》环境记者亲历全球生态现场,记录“大灭绝时代”的前世今生。
2014 年欧美最热门的环保话题力作,被誉为“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比尔·盖茨、阿尔·戈尔推荐,并成为《纽约时报》2014 年度十佳图书。
21《最后的熊猫》
[美] 乔治·夏勒|著
张定绮|译
2015 年 3 月出版
作者夏勒博士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熊猫项目”,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在四川山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熊猫研究。
在本书中,他以科学家和参与者的立场,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史无前例的“熊猫项目”之内情;又以哲人的心灵与诗人的笔触,描绘了那一隐秘世界的美丽与哀愁。
22《与荒原同行》
[美] 约翰·麦克菲|著
岳韦|译
2015 年 4 月出版
这本书记录的是布劳尔的三次荒原之旅。与布劳尔同行的分别是:环保分子查尔斯·弗雷泽、地质专家查尔斯·帕克、美国垦务局局长弗洛伊德·多米尼。
三场旅行,一个时代的声音。危机与变革、环境与发展、争执与妥协,所有这一切,都将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否还能与荒原同行?
23《穷忙》
[美] 戴维·希普勒|著
陈丽丽|译
2015 年 1 月出版
在美国,穷是一种原罪。为什么人们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教育、医疗和住房,就业、税收和福利,乃至性别、地域和文化。穷,永远都是一个“系统”问题。
普利策奖得主,聚焦美国“穷忙族”,看见“看不见的美国”。
24《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美] 劳伦斯·赖特|著
张鲲 蒋莉|译
2014 年 7 月版
1996 年 3 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
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揭示基地组织与现代恐怖主义的前世今生。
25《少林很忙》
[美] 马修·波利|著
陈远飞|译
2014 年 6 月出版
“1989 年,作为一个旅游中心,少林寺重生了。”
美国青年马修·波利从小的梦想,是像上世纪 70 年代热播美剧《功夫》中的少林武僧一样,成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强者。于是他从普林斯顿大学辍学,到少林寺拜师学艺。
一个美国人的功夫梦,一代中国人的美国梦。
26《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美] 彼得·海斯勒|著
李雪顺|译
2014 年 5 月出版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从 2000 到 2012,3 个国家,12 个家,24 个故事。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27《无缘社会》
[日] NHK 特别节目录制组|著
高培明|译
2014 年 4 月出版
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无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
日本每年 3 万 2 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本书将大型纪录片《无缘社会》采访组一手资料大公开。
28《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日] 野岛刚|著
张惠君|译
2014 年 1 月版
只有共同的历史,才有共同的未来。
最会讲故事的日本媒体人,带你见证“两个故宫的离合”。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的存在,串联了什么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历史思维?
29《打工女孩》
[美] 张彤禾|著
张坤 吴怡瑶|译
2013 年 4 月出版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
“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那么东莞就是中国的重要车间。在这座冰冷而梦幻的城市里,上演着成千上万打工妹的命运沉浮。读懂了《打工女孩》,也就读懂了中国。
30《再会,老北京: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
[美] 迈克尔·麦尔|著
何雨伽|译
2013 年 4 月出版
我们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了那里的一个人;
我们怀念一座城,是因为怀念着这里的一群人。
《再会,老北京》再现了一条胡同的因缘,一座城市的生死,一种历史的记忆。
31《江城》
[美] 彼得·海斯勒|著
李雪顺|译
2012 年 2 月出版
一个 27 岁的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一个曾经自助旅游跑完半个地球的美国年轻人,于 1996 年参加和平队深入中国腹地,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了两年英语老师。《江城》这本书就是作者何伟对这段特殊经历的纪录和思考。
在本书中,即能看到何伟与他学生的思想交流对撞,看他们如何在在文学中发现跨越语言和种族的共鸣;也能看到何伟对政治体制是怎样限制学生思维的观察和思考,书中所引用的一些学生的写作习作,足以唤起任何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的集体记忆。
32《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美] 彼得·海斯勒|著
李雪顺|译
2011 年 1 月版
《寻路中国》是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终曲。它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观察,探讨追踪经济发展的源头,追寻个人对变革的应对沉浮。
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他所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大鼹鼠
校验提示文案
susaka
校验提示文案
jasonsui
校验提示文案
王二狗
校验提示文案
哗啦啊啦啊
还有这个作者的其他书
校验提示文案
Wilbur
校验提示文案
是小吴啊
校验提示文案
宝爸屯点货
校验提示文案
子在川上一个月
校验提示文案
yaodn
校验提示文案
寒冬木每
校验提示文案
忙里偷闲读读书
校验提示文案
踏玻璃球
校验提示文案
踏玻璃球
校验提示文案
忙里偷闲读读书
校验提示文案
寒冬木每
校验提示文案
yaodn
校验提示文案
子在川上一个月
校验提示文案
宝爸屯点货
校验提示文案
是小吴啊
校验提示文案
Wilbur
校验提示文案
王二狗
校验提示文案
大鼹鼠
校验提示文案
susaka
校验提示文案
哗啦啊啦啊
还有这个作者的其他书
校验提示文案
jasonsui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