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立场声明:本文内容为肆大财子原创,关注主页信息,有相关问题可以下方评论留言。
我是肆童子,被称为保险业的未来,而我的真实身份是保险界的朱一旦。
为了解第一手保险话术,我卧底代理人群,顺便指点他们如何成为像我一样的保险企业家。
在群里,我经常无意露出我的劳力士,毕竟,时间是一个商人最宝贵的财富。
很快,就有一个女代理人约我。
我和她在餐厅见面。
她不愧是资深业务员,
嘴里一边眉飞色舞地说“养老不能冒险,不能失败,不能重来”、“锁定利率才是未来”的话术,
一边用笔在演算着,小学数学,
告诉我1200万×2%=24万。
一套1200万的房产,才能让我靠收租,每月挥霍2万。
高深的金融知识,往往返璞归真。
我一边点头,一边佩服她的博学。
看到我认同,她更兴奋了,开始讲普通人不知道的秘密消息:
说欧洲的国债,美国的股市,都没有她的保险靠谱;
银行打工人都保不住金饭碗,离婚率高都是因为互联网。
就差写李连杰是李莲英的堂弟,刘德华大爷刘罗锅,
美国打伊拉克是因为萨达姆偷了布什家的高压锅。
我看着彩页上地摊小报的美术风格,梦回千禧年。
我连连鼓掌,无意中,又露出了我的劳力士。
她吃惊了,掏出手机,准备跟我签单。
我拒绝了她,说我分文没有,但是文章素材已经收集够了。
看着她惊愕的表情,我笑了笑。
打工人的快乐,往往就是这么清高淡泊,又纯粹。
套路解析
整活归整活,说的事可是真的。
童子上周真和某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员见了面,主动让人对我洗脑。
离开保险公司久了,一聊之下才发现,业务员们终于背上新话术了,终于不再是“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了。
我有些高兴,时代在进步,业务员也开始进步了。
但高兴归高兴,该解析还是得解析。
好产品该买就买,但害人害己的话术不能信。
1. 话术坑
业务员这次向我推销的产品叫“增额终身寿”,也属于“理财储蓄”性质的保险。
虽然话术新,但是套路其实不新,还是那么几个角度:保险离婚不分啦、负利率时代要来啦、房子靠不住啦等等。
我们还是见招拆招,一个个说。
离婚率又创新高,反正年年都是新高。
在保险业务员口中,离婚率和股市是对冤家,股市年年跌,离婚率年年涨。
然后就可以说,婚姻里变数太多,要为自己做好打算。
否则辛苦赚点钱,一离,就给分一半走。
离了婚,房子车子要分,存款要分,甚至孩子都要分。
唯独保险,不用分。
不买保险,前半生的财富要跟恨的另一半55开;
买了保险,后半辈子红尘作伴挥霍得潇潇洒洒
但事实呢?
如果谁离婚不分保险收益,估计要被罗翔老师暴打,成为新晋张三。
《婚姻法》第18条是这么说的:
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我看了半天也没想到保险属于哪种,这个可能要请教罗老师。
事实上,很多真真实实的司法案例已经打过脸了。
2018年7月刘某夫妻两人打了一场离婚财产分配的官司,
其他部分就不提了,里面刚好有条涉及保险的,我单独拎出来给大家看:
刘某名下有一张太平盈盛两全保险C款,保单号00075494706XXXX。
这张保单离婚时现金价值22263元,并且每年都有红利可以领取。
于是果断被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被分割了。
业务员表示别打了别打了,脸疼。
不过,保险当中不过离婚不分的情况也是有的。
但是是有条件的。
第一种,
是纯保障保险的保险金。这属于个人财产,离婚确实不分。
比如因为意外、疾病、残疾而得到的理赔金。
这钱是用于保障受益人基本权益的,所以能避免债权追索和强行执行。
离婚当然也就不分。当然,只是法律上不分。
第二种,
是父母给已婚子女购买的保险的保险金。
并且如果不是人身属性的,要附带赠予声明或者遗嘱。
第三种,
以个人财产购买的保单的现金价值。
这种情况,必须有非常完整的证据链证明是个人财产。
用工资啥的买的,就不行。
因为婚后工资算夫妻共同财产。
这是常识。
所以说,“保险离婚不分”,可以是对的,但抛开适用范围谈结论,这就是扯淡了。
搞得好像,不买保险,你的钱放着放着,就全被火化升天了,
到了晚年,最大的挥霍只能是吃兰州拉面另加一盘牛肉。
这话前半句没错。不过后半句就有点危言耸听了。
前两天中国财政部还发行了40亿欧元主权债务。
其中5年期的7.5亿欧元债券票面利率为0%,
发行收益是-0.152%。
啥意思?
就是你现在借我101块钱,
我给你打一张100块的借条,
5年后只还你100块。
就这还被欧洲投资者疯抢。
负利率都这么吃香,为什么?
目前欧洲央行的存款利率是-0.5%,
存钱在银行不给利息,还要扣钱,
同时欧元区GDP萎缩严重,如果疫情还得不到控制,比存银行还要亏。
所以说,在这个局势下,“0利率”已经是赚了。
不买中国的债券,损失更大。
还有一点,负利率不代表负收益。
衡量货币价值的是购买力。
欧元区处于通货紧缩已经很久了,每年在-0.3%左右。
物品价格在降低,不就等于同样的钱更值钱了吗。
这种情况,哪怕手里拿着100块钱,放到明年,就等于收益了0.3%。
另外,欧洲国家这样,不代表我国一定也会这样。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在创新经济论坛上曾经说过:
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进入负利率时代。
10年前引发衰退的,是次贷危机。
而中国利率更高,还有更多宽松空间可以应对。
并且中国、韩国、阿根廷等国家拥有货币互换协议,也能帮助应对可能的危机。
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正常理财,相信国家,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恐慌。
总体来看这张宣传单页,
左上角是韩国人口出生率变低,新加坡退休年龄上调;
旁边说国内养老局势不好,靠国家靠不住;
右边再来个银行“金饭碗”保不住,公务员靠不住;
离婚率也高,家庭靠不住;
股市暴涨狂跌,金融靠不住;
欧洲0利率发债,全球负利率,银行也靠不住!
简直是人间炼狱,谁谁都靠不住,只有保险靠得住!
你要想好好养老,好好生活不出岔子,就得买我的保险。
我怀疑当年猴哥去阎罗殿偷生死簿,偷错了,带上来的是这个彩页。
业务员张口闭口就是“哥哥只剩我们了!”
客户还以为自己成了饭圈爱豆,不刷两张保单对不起粉丝。
营造出一股弄弄的焦虑感,比罗振宇用贩卖焦虑赚的钱深夜买醉还要焦虑。
难怪跨年演讲罗老师都支持保险,要跟你交一回时间的朋友。
圆上了。
买保险,毕竟是涉及人生规划的大事,大家还是要理性对待,
不要被粗制滥造的焦虑绑架了。
从这张彩页就能看出,信息不对称,依旧是业务员最爱用的武器。
要避免被忽悠,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多看,多了解,自然就能逐一击破话术陷阱。
或者多看肆公子的文章。
2. 配置坑
讲完话术,来看看这款产品本身怎么样。
我用彩页上的利益演示表算了预定利率和IRR(内部收益率),是这样的:
预定利率3.5%,IRR3%,客观地说,能在50年这么久的时间里,维持这个水平,
这款产品还是不错的,用来养老有良好的实用性。
如果保单合同上,这些都可以实现,那么在40-50岁的时候配置一份,绝对没毛病。
但是!
买保险,讲究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像这类保险,适合的人群是什么?
是有钱人,或者40-50岁,准备开始规划养老的中年人。
收入高,有多渠道理财的需求,那么拿一点钱出来稳健保值,不影响生活和投资,可以。
或者是有养老需求,
并且收入稳定,有余裕,想提前储备养老金,也可以。
可像我这种,27岁还年轻,
没车没房,
收入极低不高一般凑合(肆公子批注:划掉)
收入还行,但还没那么高的人,
更该关注的是未来5-10年的生活,
而不是跳过当下,
直接想30、40年后的退休生活。
你跟我说养老,可我连养猫都费劲。
现阶段,保障的保险对我来说更重要。
所以降低预算,保齐身故、伤残、疾病的风险,才是重点。
定期寿险、重疾险、百万医疗、意外险,这些保障类产品更适合我。
而增额终身寿,虽然也有“寿险”功能,能保“死”,
但作为一款“理财”保险,更适合用来养老。
论功能性,和保额性价比,跟“定期寿险”这种正儿八经的功能性产品,没法比。
对现在的“我”来说,
没钱应该先想保障、先想赚钱,而不是缩紧裤腰带,提前存钱。
叫我现在买增额终身寿,这种锁定时间长的产品,着实有点本末倒置,非坏即蠢。
我劝这位女销售,不要企图用这些话术,让顾客挥霍。
有道是:
顾客现在乱挥霍,保单开完,到最后只有这位销售才是真挥霍。
自己佣金大把开玛莎,顾客拉面没肉加;
我劝各位年轻人,好好赚钱!好好生活!
也劝各位销售员,保险要卖给合适的人,大家都满意,才能一起潇洒到老。
谢谢朋友们!
更多保险问题,关注主页信息或下方评论留言。
以上。
保险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十买九坑,购买前仔细阅读下面的攻略可以让你少花几万块冤枉钱。
保险长篇总结:
全网高性价比产品测评+全网最全选购攻略:
常见疾病购买指南:
保险避坑指南:
保险退保指南:
暂无评论,打开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