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加修改(2020-09-24 09:05:05):
开门见山,我要感谢这段时间各位值友的支持,而且大伙还给了不少的有用的意见,我在这里总结一下(前面写的太啰嗦,我这里修改一下,直接给结论):
1、【关于导热硅胶】cpu和硬盘开机初期能降个3-5度,实际使用区别基本没有,如果有放腿上使用的场景不建议把热量导到D面。
2、【关于散热铜片】基本没效果长期使用铜片粘胶会失效,有掉落损坏电脑风险。
、【关于散热底座】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方案,不过直接用架子架起来就差不多了哈。
4、【最后一手骚操作】我有一条旧的金士顿A2000,我用它把三星P981A换了下来(咸鱼卖了430),实际使用没啥区别,然而硬盘温度日常使用基本维持30°-33°左右,也算是减了一点内部热量吧。。。 【我自己做了个支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air14发热问题,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那个文章】
开门见山,我对小新air14 2020锐龙版的散热不太满意,主要是日常使用过程中键盘位置发热还是比较厉害,总感觉有热气冒出来,于是我到手没多久就开始想针对散热做优化。(以下文章基于我个人的使用感受,数据甚少,也不想去跑各种测试。)
首先想到的是和其他人一样,通过贴硅胶垫把热量导到D壳增加被动散热,于是花巨资在京东买了利民的硅胶垫。 50元就那么一点点
我买的是1毫米厚度的,实测硬盘位置至少3毫米厚度才能和D壳紧密接触,热管CPU位置需要2毫米才能和散热网紧密接触,热管风扇位置1毫米即可。
实测使用温度感知:键盘无明显变化,D壳风扇热管位置、硬盘位置发热明显。
后悔啊! 50元换来温度变化如此之低,重点是实际使用感受变化不大,D壳硬盘位置还明显发热,放大腿上都不愉快了!出于赌徒心理,不愿意50元打水漂,决定加码,首先想到的是给它加热管试试,找了一遍发现也不是那么好加,但是倒发现了有各种纯铜散热片,于是马上买了两个规格的铜片若干个。硬盘位置买的2mm厚度,其他的1.5mm,直接上贴完后效果图:
看着还挺像一回事
来个特写
装好D壳后能从进风口看到cpu位置隐隐约约散发的光芒
这样看还OK?
先不说效果怎样,这视觉效果就很满分,这下应该稳了
开机,aida64走起。cpu、硬盘温度双双40°C以下(大广州室外温度35°C,室内不开空调大概28°C左右?)看着两个3字头的数字感觉还不错,于是按照日常使用打开3个千牛、QQ、微信、钉钉、网易云、360浏览器,CPU温度马上回到50多,硬盘40多,还是没有多少变化呀
温度的数字其实我并不太在意,重点键盘感受到的温度并没有明显降低,这次改造散热依旧失败,
怎样,是不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通过以上方式加强散热的劝你们放弃。。
下面放点温度数据给大家参考(在房间开了空调,空调温度26°C)。
日常使用打开3个千牛、QQ、微信、钉钉、网易云、360浏览器的温度
LOL全最高画质打团获胜后马上截的图,cpu基本不会超过60°C
aida64进行了压力测试,cup大概维持了3分钟左右100°C
3分钟后萎了,主频降到3G左右,温度降到70°左右,一直维持到10分钟后我就不测了,基本可以一直维持这个程度,硬盘倒是温度逐渐在增长,相信持续下去会突破70°C
以上就是日常使用,LOL轻度游戏,暴力测试三种情况的温度表现,本人以惨痛的经历,时间金钱的损失来告诉大家,别折腾了,都一样!
最后鲁大师跑个分,结果也没有什么变化,再见,我的80元。
开门见山,我要感谢这段时间各位值友的支持,而且大伙还给了不少的有用的意见,我在这里总结一下(前面写的太啰嗦,我这里修改一下,直接给结论):
1、【关于导热硅胶】cpu和硬盘开机初期能降个3-5度,实际使用区别基本没有,如果有放腿上使用的场景不建议把热量导到D面。
2、【关于散热铜片】基本没效果长期使用铜片粘胶会失效,有掉落损坏电脑风险。
3、【关于散热底座】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方案,不过直接用架子架起来就差不多了哈。
4、【最后一手骚操作】我有一条旧的金士顿A2000,我用它把三星P981A换了下来(咸鱼卖了430),实际使用没啥区别,然而硬盘温度日常使用基本维持30°-33°左右,也算是减了一点内部热量吧。。。
哈哈哈哈哈哈 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冲着动手精神和最后一句,必须给你打赏[装大款]
要是贴几块钱的散热片能明显改善散热效果,原厂就直接贴了
以前用神舟的时候干过这事,结果是开机一会cpu撞墙导致降频,贴这个反而会聚热,热量传不到风扇那边去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温度九十五[喜极而泣]
开始以为是个科技博主,看完以后原来是个搞笑博主[邪恶][邪恶][高兴][高兴]
什么几块钱,花了我27. 25[倒地]
无用的知识增加了😂😂
一顿暴改,结局爆笑……
电源管理-更改计划配置-更改高级电源设置-处理器电源管理-最大处理器状态:改成99%。这就能关闭变频,然后可以再去对比温度和性能损失,甚至还能再发一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