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时期,有“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谚,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后,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湖南人民对于粮食的热爱。
在湖南省博物馆中,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介绍了湖南省内发掘的有关粮食种植的历史。
这其中包括:世界最早的陶器——陶釜。这件陶釜距今15000-13000年,属于旧石器时代。“陶釜”主要用于烹煮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锅。这件器物制作相当原始,胎体厚达2厘米,泥片叠筑而成,烧成温度低,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
距今9000年前,早已经炭化的稻谷;西汉时期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稻谷粟。
在发掘稻米的同时,遗址还发现水稻田、房址、壕沟和聚落围墙等现象,并且出土了陶器、石器、动物骨骼等等,表明先民早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还原先民们的居住状态,湖南省博物馆中还特地做了一个部落村庄的模型,向观众展示距今6300-4500年前的先民们的生存环境。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发展的高度,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落之城。
仔细看来,这和我们的村庄也差不多,只不过聚落的围墙,不仅围住了生活场所,连自家的稻田也一并围起来,防止外敌入侵抢夺。
提到先民们对粮食的热爱,就不得不提到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禾人面青铜鼎”。
“大禾”是刻在鼎腹的内壁的两个文字,“禾”字象形,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所以这个鼎可能是为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
这两件文物叫“陶粮囷”,是陪葬用的明器。所谓粮囷就是,古时候囤粮食用的一种粮仓,方形的称为廪,圆形的称为囷。汉朝当时粮仓的建设多高于地面,因此底部有完全架空的栏杆式造型,以利于防潮。
这两件陶粮囷底部都有立足,并开有窗户已做通风,还原汉时粮囷的形态。
到了明清时期,官府鼓励垦荒,开垦山地,因此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清末湖南仓储体系完备,各地设有常平仓、储备仓、社仓等,后均称为义仓。光绪年间全省仓储达到235万石。
湘潭响塘义仓章程石碑,立于光绪40年,即公元1888年,记述了粮仓管理事项与措施,印证了湘潭号为“小南京”和“米市”的富庶繁荣。
在石碑的对面,展示了当时称量粮食用的箩筐、秤杆以及各种农具。
离开博物馆,我回到五一广场的酒店。初来长沙的时候,就被一条街连着一条街的美食商铺所震惊。
黄兴路步行街上,生意最火爆,大排长龙的商铺一定是卖吃的,一路走向火宫殿、坡子街,都是好吃的,这么爱吃的城市,令我印象深刻。但如今想来,一个古往今来都富庶的地区,“好吃”实在是再本质不过了。
是湖广熟,天下足。麻烦不要乱改
你自己的原文和标题都没买注明,然后说在展板里
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介绍展板里,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回复不能发图片,不然我私信你
清朝乾隆时期,有“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谚,这是你自己写的。来你告诉告诉我哪里提到引自湖南省博物院的介绍了?
统一回复下,这句“湖南熟,天下足”引自湖南省博物馆的介绍,官宣口径,谢谢!
湖南熟天下足?是你没文化还是我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