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立场声明:按照价位,判断新镜头是否值得购买。
2020年11月4日佳能推出了适配EOS R微单系统的RF50F1.8STM镜头,看了一下官网对镜头的介绍,嗯,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可以称之为小痰盂RF进化版。
小痰盂这个名字,大部分佳能相机用户应该都听说过,在佳能EF相机系统里特指几代50 1.8镜头。
1987年,随着EF卡口诞生,第一代小痰盂镜头发布了:
查阅佳能虚拟博物馆,可以看到该镜头介绍:
受欢迎的镜头之一,其历史与标准镜头一样悠久。这款小巧轻型镜头采用5组6片镜片的标准配置。在从最近对焦距离约0.45m到无限远的整个对焦范围内都实现了良好像差校正平衡的高图像画质。微型马达驱动的自动对焦系统。将这款镜头通过简化对焦距离窗和手动对焦环加以改进后即成为其第II代型号。
在当时EF系统第一代痰盂定位并没有那么低端,至少对焦窗、金属卡口这些东西还是有的。就像官方介绍说的一样,第一代痰盂采用了经典的双高斯结构,6组7片:
可以说是相当经典的光学结构,原汁原味复古,当然换句话也可以叫祖传结构,因为双高斯是相机诞生之初就有的几种镜头结构之一,具体不多讲,网上相关资料和科普很多。
不过,因为痰盂只有5片光圈,在拍摄浅景深时,背景虚化的点光源不会很圆。
1990年底,第二代小痰盂上市:
这一代小痰盂应该是佳能用户中保有量最大的一颗,至于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在产时间很久,另一方面就是这颗镜头真的足够便宜,很多时候全新的也只要约600元,二手更是便宜,可能也就一顿自助餐钱。
在光学设计方面,二代痰盂依旧复古,基本可以说是和上一代完全一致:
不过,廉价带来了全面缩水:卡口变成塑料、砍掉对焦窗、不支持全时手动对焦。而重量也从上一代的190克缩减到130克,拿在手里真和地摊玩具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前两代痰盂用的是微型马达,对焦噪音极大,像拉大锯一样的吱吱声,并且马达精度不高,对焦时容易反复拉风箱,再配上的当年很多人手中的500D、600D、50D、60D之类羸弱的对焦系统,跑焦是家常便饭。在缺乏对焦技巧的新手手里,更是对焦噩梦,劝退了不少人。
2015年,也就是二代痰盂上市的25年后,佳能发布了第三代小痰盂:
先看一下光学结构图:
嗯,还是几乎没有变化,佳能介绍说优化了镀膜,拍摄体验后也的确能够感觉到,紫变比前代少了一些,不过全开的锐度依旧“复古”。
这一代的提升主要是换用了齿轮STM马达:
虽然和超声波马达、线性马达没法相比,但比之前的微型马达,噪音还是降低了很多,对焦精度也有一定提升。
另外,金属卡口回归,也让它看起来不那么“地摊玩具”。而光圈从5片增加到7片,也可以带来接近圆形的点光源虚化。全时手动对焦回归,也降低了对焦马达损坏几率。而依旧低廉的价格也让它继续在新手中成为爆款,是很多佳能新用户的第二颗镜头。
2020年,也就是5年后,随着RF卡口全面铺开,佳能第四代小痰盂上市:
还是先看看光学结构图:
RF50mm F1.8 STM光学设计采用了广受好评的EF 50mm f/1.8 STM的高斯结构,并针对RF卡口短后对焦距离的特点进行了优化配置。通过在成像面附近配置大口径镜片实现了高画质与镜头小型化的兼顾。不仅如此,镜头还采用了1片PMo(高精度树脂成型)非球面镜片,通过合理的镜片配置,有效补偿多种像差。
从整体结构上看,RF痰盂的光学结构有了一些变化,类似于把前代结构倒过来的设计,当然这也是双高斯的特性之一,前几代小痰盂时代就有镜头反接环可以使用。中间紫色的那个“高精度树脂”镜片,换个说法就是塑料片,和我们普通近视眼镜差不多的材质,制造成本比光学玻璃低很多,当然效果并不一定就差。
在对焦系统方面,RF痰盂并没有提升,还是较为低端的齿轮STM马达,对焦体验在当下应该不会非常好。
不过,RF痰盂并不是专门针对RF卡口短法兰距特性开发的镜头。
为什么?我们先看看其它RF镜头光学设计:
这是RF35 1.8,一颗较为低价的镜头。
这是RF50 1.2L,全新开发的主力标头。
这是RF85 1.2L,也是全新开发的RF主力头。
这是RF 85 F2,廉价的RF镜头。
可以看出,后镜片非常靠近卡口,非常靠近CMOS,是佳能在短法兰距的RF卡口上,充分发挥卡口特性的重点设计,佳能官网也专门对此进行介绍:
相对于其它RF定焦镜头对焦环+控制环的双环设计,RF痰盂也缩水掉了一条,只有一条对焦环。
参考官网MTF曲线,RF痰盂相对三代痰盂的画质提升也不算很大:
以上是三代痰盂MTF
以上是RF痰盂MTF曲线
可以看出RF痰盂在中心锐度上有一定提升,而边缘还是一样掉得很快。
当然,说了这么多,最终这颗RF痰盂是否值得推荐购买,还要看它的价格。目前3代痰盂全新行货售价在700元上下,如果RF痰盂价格能做到800元上下,还是比较值得购买的。如果价格要1000多,那就没啥购买价值了。
如果RF痰盂价格较高,要我推荐的话,我其实更推荐另一颗50,EF 50 1.4,俗称铁痰盂。
这颗镜头同样上市较早,上市于1993年(比我大),但在当时定位高端,当年EOS1系相机标准外观照上挂的都是它。采用USM超声波马达对焦快速安静精准,并且支持全时手动对焦。
光学结构是双高斯变种,6组7片比小痰盂系列多一片,8叶光圈比小痰盂的7片也多一片,虚化效果更漂亮。同时在一些玄学部分,铁痰盂的虚化,以及画面色彩,质感,比小痰盂要更好一些。
就算说锐度,铁痰盂在同光圈下,1.4时画质比老50L还要好,收到1.8后锐度也比小痰盂3代高。
而RF机身在购买时大多会附带基础的转接环,配上目前售价1000多元的铁痰盂,可以说也是性价比较高的组合。
rf镜头什么时候能把价格下调?!
感动的50 1.4都大几十年历史了,是该好好更新了。
rf 50.4的专利也出了 还有35.4 佳能的第二春 看来要来了 只是平头全幅缺位 让大法一家独香
它算是针对无反的设计了,因为镜后距虽然偏大,但是还是不够任何全画幅反光板的。它要变成单反头镜后距起码要长1cm才行。
索尼那颗也是这么个直接给补上法兰距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