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前到大学:汉声数学图画书亲子阅读体验及内容探秘
这是我收到的最重的一个众测包裹。我拿到手立刻称了下,连包装接近21斤。
这也是我有幸参与的最稀有的众测机会,仅仅两个名额,希望我没有浪费这个这个机会玩弄大妈(以及各位值友)的感情。
这也是我手头现有藏书里,标价总价最高的一套(不考虑通胀),标价上千,而且是图画书,这书真的敢这么标,我也敢试一试喽。
所以,各位,如果看完这篇报告,有任何想进一步了解的,请一定留言交流,我们值无不言。
好了,废话少说,我们这就开始。
引子(可以直接跳过)
教育似乎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昂贵。
这不光发生在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也不只是在少数过分焦虑的家长之间传染,它开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逐步加剧而上升,而价格也逐步上涨,毕竟,优质的资源都是稀缺的。
家长缓解教育焦虑的方式往往是给小崽子们努力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千金难求,所以,阅读和自主学习的优势又开始逐步体现。
身在教育相关岗位,也或多或少的能窥视到一些教育行业乱象,那些各种各样的资质不达标却采取的各种近乎诈骗的手段:
师资力量不足,就乱聘用尚未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我曾经在某知名在线教育APP里看到师资介绍里提到“正在备考教师资格证”字样。这……无证上岗?
教材质量不达标,就乱贴国外洋名金标,号称国际教材,其实内容根本未经国内审核,也不符合国内教学要求。比如英语的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的差别,过于口语化甚至俚语化的语言文字进入教材,诚然,这在外国环境可能更贴近生活但是国内应试教育背景下,这……waz up,dude?
甚至更有共性的,不顾教学规律,不顾学员身心健康,一旦放假,就拼命加课,通过努力侵占学生的假期来多挣课时费,不管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巩固是否到位,只让家长跟着疲于奔命,这……劳民伤财?
而一些培训机构的杀手锏也就那么一招:将课堂知识、书本知识提前讲,学员并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表现出的成绩好,只是因为同样的知识,他们已经学过一遍了,那第二遍学习,当然看起来更轻松,这……揠苗助长?
更别提职业教育里的一些违规行为了,毕竟和本文主体无关,只是嘴歪随便说一句而已。
实际情况是,在目前国内特别是官方教学管理部门目前的指导方向,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少儿教育的主流思想,语文的阅读量增加,英语的分量恰当调整,而数学,更强调的是数学思想的养成。
数学思想,并不是天才的血液,它是一种经过后天培养,在养成良好的、严谨的数学习惯后,逐步锻炼出来的解题思路组建成的一种综合表现。
解大部分数学题,并不需要灵感的火花,只是通过固定的桥段,自然能够走出复杂的迷宫。而这些桥段的匹配,靠的是归纳和演绎能力,这个就是大量合理的数学训练中逐步掌握的所谓技巧。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基本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于它们的合理运用,单纯的、冲动的让儿童去上数学思维培训班,并不一定能够形成数学思维,因为培训机构的一些问题,使得儿童体现出来的卷面成绩并不是坐落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上的结果。
吐槽归吐槽,学习还得继续,如何抓紧娃儿的数学教学让我很是头疼。
要不,咱就指望指望这个《汉声数学图画书》吧?
开箱
相比较于站内大部分产品将开盒当做开箱来写(没错,你们亲爱的笔者我,是个杠精),这套书的开箱,可是真正的开箱。
这个箱子,比一个菠萝蜜还大。
没错,我指的是完整的菠萝蜜。
重量,更是达到了10.47KG,啊,忘记剪指甲了,咱马赛克一下。
书籍嘛,并不像其它商品配件多,所以,箱子一开,就没啥好看的了。
那,就这些。
不对啊,这些可都是书啊,每一本都大有看头呢!
比如第一本,直接就讲《数是怎么来的?》,这倒是很符合我们数学教学的基础思想,一切从数来,一切往理去。
作为第一册书,它的厚度并不厚。
我开了个玩笑,整套书,基本上每一册都是这么厚。
而所有41本书,它的背面,都是这样的文字,虽然每本的美工设计都不同,但是字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硬质封面,书脊处有加强编织层,全彩页内容,整本书看起来非常符合精装书这个概念,也符合儿童绘本一贯的装帧设计。
全套目前一共41本,我很好奇的是,为啥是这么个奇怪的质数。
单看目录没感觉,整部书都摊开以后,分量感还是很足的,内容丰富,每一本都独立成章,而且内容有深度,不是儿歌游戏一般的蜻蜓点水。整套书全部铺开,我甚至想用壮观来形容它。而书中具体内容分析,我们会在后面做进一步说明。
内容解析
汉声出版社,是一家来自宝岛地区的,非常重视传统的出版社,不过也早已走向了全世界,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都有注册公司。
汉声杂志自1971年成立起,一直致力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亲力奔走于民间,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数十种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长期收集建立起“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出版杂志140多期,内容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若干方面,是汉声36年如一日投身民间文化保护事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很早就被喜欢东方文化的人士评为中华民族的“无尽藏”,甚至享誉全球文化界,2006年夏天更被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TIME》)在the best of Asia的评选中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
这套书的作者,也不是由两三个人一蹴而就的,这从行文风格就能看出一斑:不同的专题来自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作者们来说,数学家可不是他们唯一的身份,很多作者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这又使得最终落成的书籍可读性非常之强。
整套书,基本都是“半文半图”的版面设计,有的左右跨两页,有的图文在一页之中。
书里插图风格多以着色线稿展现,有卡通风格的,有写实风格的,倒是完全和内容切合,比如第一册《数是怎么来的?》,全书带有考古历史风格,所以配的图从开始的壁画风到后面的速写风,统统围绕内容展开,严肃、没有任何搞笑和插科打诨的意思,甚至严肃到蠢蠢的感觉(上图)。
而有的书,内容其实非常深奥,而命名却生动活泼,比如这本《橡皮筋、棒球、甜甜圈》,作者虽然很想给大家开个脑洞,但是严谨的数学家素养让他在标题后面特意添加了副标题“拓扑”。
而里面的内容,仅仅35页的内容,就将读者带到了拓扑学的门口。它讲清楚了拓扑学的研究内容,讲清楚了拓扑学中“族”的概念。虽然按照我们的教材习惯,往往会继续讲一大堆这个学科的应用领域,但是对于儿童,这些足够了。
拓扑学,这一纯粹抽象的,纯思维的概念,被作者用甜甜圈、棒球等玩意举例以后,顿时就变成了身边的科学,配合不断耍宝的几只小黄鸭,让儿童能够很快的耐心看完。
而如果读者看完以后,还不满足呢?
“很久很久以前,当你爸还在读大学,但是没能把到妹的时候,我们的拓扑老师这么对我们说……”
我们再来看一本书,就是刚才目录里的第21本,《软糖666》。
谁能想到,这个标题下面,讲的居然是威名远扬的代数。
简笔画一样的线稿插图,配合在全书第一页就出现的一个离奇的数学陷阱,一下子就能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出他们的兴趣:
在1到5的数目中随便选出一个。
把这个数目加上1。
把得到的答案乘2。
再加上4。
除以2。
然后,减掉3。
对于已经学过四则运算的小朋友们来说,走完这几步这不是问题。不过走完这几步以后,他们就会发现这个有趣的陷阱,然后问:为什么?
不过书里不着急解答小读者们的问题,而是继续卖关子:要求读者将1到5的每个数目都这么算一算,看看有什么规律:读者们,这是个普适性的规律,不是刚才你随便选的那个数字的巧合哦。
进一步的,作者将数值推到更大,提醒小朋友们计算可能会有难度,但是,从规律上,没啥问题。
不过最终,作者忍不住了,将刚才这个过程开始详细的剖析。
这不难懂对不对?我们用一个图形/符号,或者别的啥,代表了你未知的数字,然后,我们继续写算式,这不影响我们进行计算对不对?
然后,作者就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定义,进行了说明和解释——这就是代数的含义。
好了,孩子们,代数的门已经在你面前打开了,然后我们可以干嘛?
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配了图片,居然分了三页纸才说完。不过接下来,作者就带着我们开始进行分析。
将条件,用代数表达出来。
表达出来以后,如何解代数式(解方程),作者又开始发车。
有没有比较快的方法呢?如果我们让等式的左边只剩下B,等式右边的数目就代表B了。
要怎么做才能让等式的左边只剩下B呢?可不可以在等式的左边加一些或者减一些数目?
最后,作者用了两页纸,说明了换算规律,并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解。
是不是非常严谨非常规范?
嗯,书本最后,作者还做了点题哪!瞧这完美的故事结构!
所谓是数学思维,在薄薄一本小册子里,介绍得又轻松易懂,又规范深刻,我很难描绘出身为一个成年人,一个教育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教材”时,心里涌现的对作者的佩服之情。
写这样的故事是要功底的。
需要数学功底,需要教学功底。
因此,从内容上,我觉得这套书简直不能太赞了!
亲子共读
惭愧,身为一名工科毕业生,这套书里,有的知识,我也不是很懂。
有的概念,我也已经记不清楚。
有的知识点,如果我想向小朋友解释,也根本没本事说明白。
所以在和小朋友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套书中闪烁的智慧光芒。
而对于小朋友,阅读起来没有问题。更何况时不时还有有趣的配图能激活一下她的兴趣。
书本的排列顺序,并不是按照国内数学的知识点从易到难分布的。
比如34本《什么是对称》,就是她们教材中,刚刚教过的东西。可前面的图论和后面的概率论,嗯,我都要头疼。(挂过科的值友要不要来点点赞?)
不过呢,虽然这个对称是书本上有的知识,可内容只是部分重复,讲解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我家小丫头读得也特别开心。
阅读已经讲过的知识,这套书展示的方式明显比课本更活泼。
阅读更深入的拓展,让小朋友有了一种垫着脚往窗外看的新鲜感。
这个时候,灌输给她的这堆杂七杂八的数学知识,看似没有体系,看似不连贯,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可都是知识的种子。
她会现在知道,她也许会了解,而在将来,她可以有机会再掌握这些知识。就好比播下的种子,时机成熟的时候,总会长成参天大树。
就算种子没有发芽,也没关系。
一堆浆糊灌下去,她有了一个自己阅读教材并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不是阅读小说、不是看漫画,更不是看普普通通的图画书——这儿,是41本专业数学教材。
跟别说还有宝典:妈妈手册作为教师用书帮着备课那!
教师手册是给家长看的,内容高深了许多,不过按照指导做,也能对41本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拔高,让种下的种子立刻就浇足了水,上足了底肥。
得教材如此,夫复何求?
不过,为啥叫《妈妈手册》?当爹的表示不服啊。更何况不是我瞎说,我家那位,应该看不懂这个。
暴殄天物是不是?
阅读群体
这套书,猛一看介绍,再一看我的标题,大家会觉得这书是3岁到30岁都能看的。
嗯,实际上差不多。
年纪太小的小朋友,这个书每页的字数有点儿太多,而且毕竟这个是数学,所以要讲给他们听,还是有点儿费力的。所以我建议,得等到小朋友认识基本的数学规律,能够跟着一起亲子阅读绘本以后,再尝试一起共读这套书。这样的,往早了说,幼儿园中班,往晚了算,可能小学一二年纪都需要家长辅助(识字量和阅读习惯)。
一旦到了能自主阅读了(小学开始),这套书的威力就开始体现了。它提到的这41个知识点,被国内教材安插在了从小学到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各个阶段。甚至有的内容,真的要大学才可能涉及。
不过你们家小孩都会去学奥数吧?
哦,打住打住,现在不提倡奥数了,所以,现在都数学思维训练班。
那这个时候,这套书里的内容,对于国内小学生来说,反而是必备的了,同时,我要说的是,比起很多奥数班,这套教材,在数理方面,挖得还是有深度的。所以面向小学在校生,不管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看这个书都谈不上亏。
真到中学生看这个就会觉得内容单薄了一些了。不是说内容简单,而是知识点的密度太低,学起来效率低,与其买这个囤,不如正儿八经的去买针对中学生的数学指导书。
总结
当敲出总结两个字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想说的,应该都说完了。41个有系统的知识点,不是简简单单的奇技淫巧,没有速算法则,没有解题套路,这些都没有。
只有独立的,各成体系的,严肃认真的知识点。
小朋友看完,数学不及格,还是会不及格。计算错,还是会计算错,审题不清,继续审题不清。
这不是仙丹,这不是神草。这是一套严肃的,深刻的数学教材,以图画书的形式展现给了小读者们。
读者读完以后,在未来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将不断的发现:这个我会一点,那个我会一点,而且都是我低年级就会的。
好的,没啥难度,那我们再仔细听听老师怎么说的吧,然后我们再做几道题目巩固巩固?
应该来说,以后到了中高年级,当数学也开始难起来以后,阅读完这套书小朋友,应该对于数学会有一定的信心。
身为伴读书童,我想我也会有一定的信心。

薇薇wang
校验提示文案
乐然妈妈
校验提示文案
聚灵阵主
校验提示文案
想黏人的大懒猫
校验提示文案
部川内酷
校验提示文案
巴伐利亚南大王
校验提示文案
巴伐利亚南大王
校验提示文案
部川内酷
校验提示文案
想黏人的大懒猫
校验提示文案
乐然妈妈
校验提示文案
薇薇wang
校验提示文案
聚灵阵主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