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立场声明:本人为互联网保险行业从业人员,有机会学到一些专业知识。然而每个人站在不同立场,内容就会有所偏重,客观与否还请大家指正,期待深入探讨交流。
银行、证券、保险是金融行业的三驾马车,在很多人眼里,都是非常赚钱的。
事实上,的确如此!比如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其保险业务,2017年利润高达449.4亿人民币,在全世界排第一。
而中国的平安保险以131.8亿的利润高居第二,简直是躺着赚钱呐!怪不得卖房的恒大和卖酒的茅台,也都去开保险公司了。
2017年全球利润排民前十保险公司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益于经济增长,中国保险公司的日子相当滋润,哪怕其他行业在逐渐萧条,保险行业依然风景这边独好。
此外,中国保险公司还有两个特别赚钱的原因:
一是因为经过市场多年的风险教育,民众的保险意识越来越高,导致保险需求持续攀升。
二是中国存在相对垄断的市场,对外资有占股限制。所以才让保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保险公司这么赚,你是否心动了也想去卖保险呢?
别急,你首先需要了解清楚保险公司是靠什么赚钱的!
保险公司有3个利润来源,专业术语称为“三差”:死差、利差、费差。
这“三差”之和就是某个保险产品为保险公司带来的利润,如果这个产品还是分红险,那么这些利润的一定比例也会作为红利支付给保单持有人。
一、什么是利差
一般来讲,保险公司会对产品设置一个定价利率,假设预期利率是4.5%,然后保险公司利用收上来的保费进行投资,如果获得的投资收益是5%,那么多出来的0.5%就是利差益,反之就是利差损。
比如A保险公司,测算今年的最低盈利是100万,足以覆盖保费的预定利率成本,但是因为投资得当,结果实际盈利200万,多出来的100万就是赚的。
我们经常说到的利差,一般是指利差收益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借客户的钱去投资,除开利息成本之外的收益。
在选择投资项目方面,保险公司既追求稳健,也追求更高收益。此外,因为保险公司的特殊性质,也会得到政府优质项目资源。
利差代表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盈利能力,优秀的盈利能力能够促进保险公司的壮大和成长。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利润来源主要来自利差,与成熟市场,如日本寿险行业利润主要来自于死差和费差的状况不同。
比如中国人寿2004-2012年利差在“三差”中的占比高达 76%-114%,而中小保险公司普遍主要以理财型险种为主打产品,可以推测其利润来源更是主要来自于利差。
因此,目前中国的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本质上是一方面卖保单收取保费,另一方面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利差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二、什么是费差
费差即是保险公司实际的营业费,大于或小于预定营业费而产生的利益或损失。
比如,保险公司预算几年运营需要花费100万,可是公司因为节俭、控制规范等等,实际花费的运营费只用了70万,小于预算金额,那么节省出来的30万就是费差益。
反之,如果控制不好,花了120万,大于预算金额,另外20万就是费差损。
保险公司发行一款保险产品,需要花费很多费用,譬如技术开发,宣传,渠道推广和人工成本等。
三、什么是死差
死差就是预定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盈余或亏损,从而分为死差益和死差损。
以寿险为例:
在设计产品时,精算师会依据第三套生命表(《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设定一个预期死亡率。
假如预期10000人中有10人因此死亡,如果最后只有8人死亡,比预期中少死亡2人,保险公司因此省下了2笔赔付,这就是死差益;
但如果最后有12个人因此死亡,保险公司就需要比预期多2笔赔付,这就是死差损。
因此,最理想的状态下,保险公司想赚钱就要实现:
利差益=实际投资收益率>预定利率
费差益=实际费用率<预定费用率
死差益=实际死亡率<预定死亡率
目前,在保险公司实际的运作中,特别是寿险公司,利差才是其收益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死差、费差,而且大部分公司都是接受死差损和费差损的。
即便是一些死亡率波动较高的重疾发生率及日后发展趋势都趋于相对稳定,保险公司在预估发生概率时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而且,保险公司经常会把这些发生率风险通过再保险转移给再保险公司,能进一步减少死差的波动。
在过去,保险公司的确非常赚钱,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取消了对外资的限制,大量外资保险公司正在进军中国市场。
随着竞争的加剧,保险行业也就没那么容易赚钱了。据第三方统计数据,2018上半年,在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居然有10多家是亏损的。所以,保险公司并非是包赚不亏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竞争又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暂无评论,打开APP参与讨论